后宫之首 乾清宫(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十余个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时,企图勒死他的“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泰昌皇帝妃李选侍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千叟大宴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大宴会。席间,乾隆皇帝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拐杖等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得诗数千首。 停灵之所 清代时,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宫停放几天,再转至景山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官,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 金亭子 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 老龙洞 在乾清宫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高近两米左右,宽一米左右,名为"老虎洞"。据说,因为皇宫中等级森严,侍奉皇帝的内传不能登上露台和御路,只能在"老虎洞"中来往穿行。 南书房轶闻 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去除了鳌拜。当时康熙皇帝召见鳌拜,命赐茶。内侍用开水煮过的碗盛茶水,以盘端至鳌拜面前,鳌拜接茶时,因碗极热烫手,茶碗砰然坠地。鳌拜身后的内侍乘势一推原本做了手脚的椅子,鳌拜扑摔于地。康熙皇帝呼曰:"鳌拜大不敬"。一群健壮的少年立即涌出来将鳌拜擒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d9362749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