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2、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 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6)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一)简答题 1.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内可以承受的事,那些事道德范围内不能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2.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一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深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 “舍生取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生命虽可贵,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活着”的层面。当面临生死抉择时,应牢记心中的“义”,让生命绽放出彩。 3.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几句话,说明一个道理。 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同样,一席倾听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了茫然,于是心灵便有了希望和清爽。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为什么? 例:有必要。文中孟子的“义”包含正义、道义、人的骨气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坚守并发扬光大的道德准则,所以有坚持的必要。 6. 试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以及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强烈情感。 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意思对即可) 8. 文中的“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这个比喻要说明什么? 生、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a900d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