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感新闻-分析及例文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痛感新闻”分析及例文 一、重读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解读内涵 思考以下问题: 1、“痛感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 “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悲叹。 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 “痛感新闻”的真实性。 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 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 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学会拟题 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痛定思痛 痛感新闻的价值 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痛感新闻反推社会进步 痛感促人反思 在痛感中自强 1 四、设计思路 如题目为“痛定思痛”,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1、“痛”值得警醒。 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它。 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 2、“痛”促使反思。 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 3、“痛”鞭策奋进。 问题反推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 五、精彩片段 1、高压的工作逼死了富士康员工,疾病和歧视折磨死了刘伶俐,可憎的诈骗分子毁了徐玉玉的一生……(学会压缩概括所给材料) 2、这类新闻就像一味药,味道虽苦却能治病。我们要正视它,虽然过程苦涩,但换来的是社会长久的健康。(比喻结尾,形象生动) 3、“痛感新闻”的出现本应是引起社会关注,给人们以警戒。但当人们面对这类新闻见怪不怪,对受害人的遭遇嗤之以鼻、漠不关心时,就已经背离了“痛感新闻”的初衷。 4、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绝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5、当他人的负面与不幸被大众以正确的方式消化、理解,成为普遍经验时,“痛感新闻”便有了他的教育意义,有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6、“痛感新闻”尽管让我们寒心,却也能让我们心存戒心。 7、面对“痛感新闻”,我们要秉持端正的态度,直视它,了解它,而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只有认清现实,才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表明观点态度) 六、例文展示 痛悟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 “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说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眼镜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2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痛感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35f4d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