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译文及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 解题:《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者,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浣溪沙》(或称《减字浣溪沙》)。 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内容情境呢?春季(落花、归燕)、黄昏(夕阳),园亭,饮酒听歌。 上片:写把酒听歌的情境,淡淡写来,却蕴含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 “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不止“一曲”,“酒”也不止“一杯”,就在我们把酒听歌时,时光已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如朱自清的《匆匆》所写,在我们洗脸时,时间悄悄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抒情主人公痛感生命于不知不觉间消失。“去年天气旧亭台” 天气依旧,亭台如故,潜台词却是:物是人非,人生几何?(从“不变”的角度来写)“夕阳西下几时回?”从人们视而不见的“变”的角度承上作补笔。字面上,它写的是“夕阳”万古常新,去而复“回”;但在“几时回”的设问中,已有今日之“夕阳”已非昨日之“夕阳”之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夕阳纵然美好,但毕竟要“西下”,就如人生,一去便永无回归之日。词人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因而使此词具有厚重的哲理意味。 下片: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的意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主观感受,花落去、燕归来时客观规律,虚词对仗。明·卓人月《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刘熙载《艺概》称此二句是“触着”,即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晏殊,大明寺见蜀人王琪壁上题诗,邀至府中,酒后游园,晏称去年暮春到此,吟“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得对句。王琪见庭燕剪柳穿花,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既伤落花,又喜燕归,在变化之中又含有某种不变的意味,给人心灵上以某种安慰。“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历史便在这种新旧交替之中默默向前延伸。面对这一现实,作者止不住要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徘徊沉思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没有对上片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是通过“落花”和“归燕”的意象构筑了一个宏阔的艺术空间,表现宇宙时空的无穷无尽,从而让读者跟随作者一起去徘徊思考。余韵悠长。 艺术特色: 淡淡的感伤:就感情基调而言,仿佛温润的珠玉,感伤中有慰藉,而非深哀巨痛、激情烈响。 富贵气象:纯以白描手法写平常意象,如“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重神髓、重气象,成为“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又一力证。 “情中有思”的意境:在伤春的表层意象中,却蕴涵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闪烁着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充分体现了《珠玉词》“风流蕴藉”、“情中有思”的特色。 虚词对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虚词对仗。属对工巧,却又天然浑成,似将眼前景信手拈来,轻快流丽,杨慎《词品》说它是“天然奇偶”。 《浣溪沙》赏析三: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说“木叶”》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贵州省思南中学 张志敏 教材概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434048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