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清流定光佛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定光佛惩恶扬善,扶弱济贫的传奇故事,对定光佛充满了好奇和崇敬。近日,长寿会会友们相约前往定光佛的崇拜之乡——清流灵台山一游,因为能够亲眼目睹大佛金身,我自然喜不自胜。 早八时许,面包车载着我们一行九人从河田出发。一路上,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起定光佛的传奇故事,讲述着社会上的奇闻异事,车厢内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声笑语。不知不觉间,车子穿过了童坊镇,进入千山万壑之中,道路也变得蜿蜒陡峭起来。不知经历了多少个“Z”形“S”形急弯之后,车子终于爬到了山顶,此时此刻,人坐在车内,仿佛就在天空中飞行。往山下一看,真叫人惊心动魄,好在悬崖边上修筑了防护墙,给人增添了不少安全感。 俗话说有上坡就有下坡,转眼间车头就朝下走上了下坡路。不一会儿就见路旁树立着一块木牌,上书:“马罗梯田观景点”。车子停了下来,我们从车内鱼贯而出,好奇地欣赏着这人造景观。往下一看,只见层层叠叠的田块朝着我们直叠上来,离我们脚下咫尺之遥。那些田块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不一而足。再把视线延伸拉长,直至对面山坡,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那田才真的像梯子一样一层一层均匀有序地往上延伸,不愧“梯田”的美誉。我们都感叹来得不是季节,若是春天田里有水有禾,那会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而且这画图美得多么实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客家人的勤劳耐劳、吃苦耐苦密不可分。看到它们,我们仿佛看到我们的先民们初来乍到时肩挑手提、刀耕火种的劳动场景,感受到了他们比筚路蓝缕还要艰难得多的创业之路。 车子穿过梯田,道路两旁的森林渐渐浓密起来,山坡上的景色也越发丰富多彩:红的、橙的、黄的、绿的、紫的……深点的、浅点的恐怕画家的调色板也难以调出如此丰富的色彩来。与春天的青翠欲滴,夏天的郁郁葱葱,秋天的莽莽苍苍相比,初冬更有一番韵味,因为它是多种季节的结合体,更显得多姿多彩。 车到长校,驾驶员忽然放慢了车速,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只好一齐睁大眼睛观察路边的景物或标志,力图发现能明辨方向的蛛丝马迹。正犹豫间,不知谁惊喜地叫了一声:“在那儿!”大家不约而同地往远处眺望,但见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在老高老高的山头上端坐着一尊金黄色的塑像,其头顶直插云霄,我们正在他的左侧方向。于是车子加快速度朝塑像方向疾驰而去。 到得停车场,下车一看,好开阔的场地啊!我们顾不得仔细观察场地四周新栽的棵棵小树,就急匆匆地拾阶而上,来到佛前广场。这广场比起停车场块头又不知大了多少倍。我们依然无心欣赏。因为山头上的定光佛塑像实在太宏伟了,以至于人站在下面显得那么渺小。抬头仰望,只见金光闪闪的定光佛头戴佛帽,面露慈祥的微笑,双手抱拳,端坐于山顶圆形的两层楼的房顶之上。长长的大理石石阶直通大佛座下的楼房。石阶分为左右两道,中间夹着一道长长的汉白玉石雕成的塑像群。这些石阶与塑像一共分为五段,分别介绍从公元317年五胡乱华起,至公元1867年受太平天国等事件的影响,客家先民的五次迁徙原因和过程。这些塑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从这些塑像,我们仿佛看到我们的先辈们为了躲避中原地区的战乱,携儿带女,跋山涉水;栉风沐雨,餐风露宿的艰难南迁历程。据学者考证,世界上每一次种族大迁徙,都要爆发一次迁徙民族与原住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都是一部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悲壮史。唯有客家人大迁徙后在新住地从事商贸农耕等工作,不仅没有产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而且还繁荣了市场,活跃了经济,发展了生产力。不愧是人类和平迁徙的典范,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登上定光佛座椅下的二楼,这是一个环形的大厅,圆心部分的一大块被分隔出来,成为内厅。游客只能顺着宽阔的环形道行走。环形道的外墙和内墙上,悬挂着客家翘楚们的或楹联、或题词、或书法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都是赞颂先辈们的美德或创业精神,激励后人为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而不懈努力的。彰显了客家人发扬先辈光荣传统,争取再创辉煌业绩的决心。 迈上三楼,就来到巨型定光佛塑像的座下。抬头仰望,天是那么近,云是那么低。真个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朵朵白云就在定光佛的头顶掠过,随着白云的漂移,人仿佛就在定光佛的带领下腾云驾雾,速度越来越快,风也在耳畔呼呼作响……绕着佛像走一圈,感觉佛像实在太雄伟了,总有二三十米高吧,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高大雄伟的菩萨塑像了。如此雄伟的塑像,足以让那些妄想兴风作浪的妖魔鬼怪们心胆俱裂了。 据查,定光佛生于唐代官宦人家,自幼出家修行。生前乐为善举,有求必应,且法力无边。其为民兴利除害的事例有:伏虎、除蛟、开井、治水、祈雨、祈晴、祈雪等。鉴于其为民谋利劳苦功高,朝廷五次敕封他,最后封号为:“定国园应普慈通圣大师。”客家人对他的崇拜始于宋代,源于闽西。当时客家人经过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的长途跋涉之后,祈求能过上安居乐业、稳定平和的日子,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定光佛上。由此也足见客家人热爱和平,平安至上的善良的心。 告别定光佛像,我们又回到了停车场。这时,我们的话题转到了石阶的数量上。细心的刘煌鉴老师准确地数清楚了其阶数为648,加上楼房等的数量,总有700多阶吧。怪不得许多人都感觉到了“累”。可是假如客家先民迁徙的路程是“九牛”的话,我们今天走过的路程有“一毛”吗?因此我们不能不对我们的客家先民肃然起敬! 一天的行程结束了,但客家先民勤劳善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5df7e94431b90d6d85c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