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千利休的京都到查尔德·哈萨姆的纽约 作者:薷薏 来源:《课堂内外(高中版)》2012年第08期 托高考的福,考完后有三个多月的假期,我走遍了几乎一半北半球的国家。虽然没有外国年轻人中流行的“间隔年”旅行,却也有了三个月的小小“间隔年”行程。 我一直相信,世界上任何一处经度与纬度的交集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再美的风景也不是孤岛上一座昨日才建起的花园。把它们放进地理的坐标中,会发觉它们是许许多多复杂环节中的一环;把它们放进时间的刻度中,又会明白它们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来龙去脉。 在日本的日子里,没有特意去东京似的大都市。一直觉得要品味到最传统味道的地方一定是“唐朝长安遗珠”般的京都。怀揣一本川端康成的小说,静坐在一间间古寺旁的茶舍里静静消遣。他的文字无疑是最代表日本的,品读着文字里的凄美、哀怨和婉转,用一席草帘割断我和外头的现代世界,时间久了一走出来便会生出苏曼殊当年“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的萧瑟。 若不是长久以来对雅典不无来由的崇拜,一定会对一下飞机看到的情景生出无限失望。因为机场的简陋真是超乎想象,实在不能把它与希腊文明联系到一起。作为一座活生生的城市,雅典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平庸的。但是它的光环几百年来一直闪耀。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都把希腊甚至雅典视作精神的故乡。于是,游荡在那些废墟名胜之间的我,也便多了一份感恩甚至是梦想的心情。也许是生长在水边的缘故,总是对海滨有特殊的感情,于是,花更多的时间流连于爱琴海边,抚摸它的温柔。只是来来往往的船只中,却不见传说中的黑帆白帆。 第一次接触卡纳莱托的时候,不是在威尼斯而是在某个画展上。所以当我真的来到威尼斯时,便不再流连于海明威的酒吧、莎士比亚的老桥和托马斯·曼的沙滩,而是径直沿着卡纳莱托的风景走下去。这个注重写实的画家让我们拿着画布沿着他曾经走过的路看周遭的风景,不差分毫。以至于现代画评家对卡纳莱托的研究结论中才会有这么一条:他是个善于使用直尺和圆规的家伙,并且在一些时候还动用了描画镜。 坐上贡多拉,在狭窄的河道中穿梭,不断掠过眼前的建筑物仿若被贴上了一层卡纳莱托的材质,河水是古旧的绿,还透着淡淡的铁锈色,房屋的墙上油漆剥落。经过的人们,他们的服饰神态与举止就将他们划分为这种或者那种人群。一切都是不具体的,只有一个完整的威尼斯,把我们嵌入它巨大的画布中。 走过了欧洲的国家,才渐渐明白为什么总是有欧洲人瞧不起美国文化中的庸俗和肤浅。从街边随处的雕塑便可略知一二,就像是真正的古迹和仿造的古迹,就算再多么神似都找不到其中的精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a3e81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