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阳节的由来: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寓意深远。 2.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有一个青年叫恒景,父母因为瘟疫被夺走了姓名,他自己也险些丧命,于是他决定为民除害,就辞别父老乡亲寻找能够降服这个瘟魔的办法,桓景四处访师寻道,历经坎坷后终于打探到在东方一座古老的山上有一位仙人,于是他不畏艰险,终于找到那位仙人,仙人为他的精神打动将他收为徒弟,赐予他降妖宝剑,这小伙子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一身非凡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3.重阳节的历史 重阳节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过重阳的习俗逐渐流行。唐朝正式定为节日。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祝福全国的老人健康长寿。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4.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赏菊,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品菊花茶(酒),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插茱萸,一种补肝益肾的中药。古人认为佩戴茱萸,插茱萸于山顶可驱邪避灾。 吃重阳糕,古人九月九日天一亮,以片糕放在儿女额头,说些吉祥话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这是古人吃重阳糕的本意。而且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现在只要是食用松软的糕类都叫做吃重阳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a71778a300a6c30d229f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