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1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人教版

时间:2022-07-22 16:3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1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教版 【韵译】

单独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觉察少我一人。 【写作背景】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陌生不适的孤独感。“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方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

1


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迫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此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此诗教学时,我觉得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老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佳节难在故土团聚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c84f15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