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唐诗解读——杜甫之《前出塞九首》(其四)

时间:2023-11-11 03:24: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8唐诗解读——杜甫之《前出塞九首》(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注:送徒:押送征夫。长,头目,指率领征夫的官吏。远戍:征夫自谓。亦有身:我们也是一个人,也有一条命,这是反抗和愤恨之语。“生死”两句:不论死活我们都要向前去,决不会退缩,无须你们发怒登眼,这是任性负气的话。解读:这首诗主要写征夫在途中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形。在前三首中,我们已经知首了这位征夫是个有血性、有头脑的人,可就是这种人,受到愚横而蛮横的徒长的无理对待,这估计是人生最难堪的事。前四句痛斥随行官吏的凶狠和不近人情,这四句看似平淡,征夫似乎已经解决了一些思想问题和精神上的负担,如今面对“被驱不异犬与鸡”的残酷现实,他又重新掉进了痛苦的深渊,想到此不免想起故乡的亲人来,实则充满了对押送军官的愤恨之情。后四句写征夫思念家人的心情。在生死未测的征途上,征夫偶遇相识之人。想必被征上路之前,还来不及与亲人好好告别,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吧。但是,要报与家人的,却不是平安的消息,




而是希望家人从此遗忘自己,就当自己已经死于战场吧。因为这样,或许就可以不必再两相挂念,日日苦辛。《杜臆》中说,“初出门则父母难割,在途久则遍想六亲,此人情也。”一个诗人的良心,就在于他的视线看向哪里。在繁华时代的表面与帝王丰功伟业的背后,是骨肉离散的号啕大哭,是望不尽的白骨成山血流如河,是每一个普通人“被战争后”所承受的巨大的悲哀与痛苦,这是诗人的伟大,也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体现。全诗笔触深婉,感情悲怆,没有疾呼,没有控诉,但是此番传信,以生离做死别,可感知平静中蕴含的悲愤。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c8f022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