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方法与技巧(打印)

时间:2022-04-15 06:00:0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是以观测点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示意图。它能直观地反映出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能反映某地全年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有助于师生从整体上把握住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是由于该图是以观测点为中心,在判读时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得出如下判读技巧。

一、方向的判读

此处通常指地平圈上方向的判读。

1)可通过太阳的升落先判断东西方向,再利用与普通地图上方向的判读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出方向坐标。

2在已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时,也可以直接通过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来判读南北方向。即:若观测点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便指向南方向;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在地平面上的投影则指向北方向。







E E

N S N S

W W



(观测点位于南半球) (观测点位于北半球)



二、观测点位于南北半球的判读

⑴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观测点之南,则观测点位于北半球; ⑵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观测点之北,则观测点位于南半球; ⑶若太阳视运行轨迹的圆心总在观测点上,则观测点位于赤道上。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冬至 夏至 春秋分 春秋分

冬至 夏至 E E E N N S S N S

W W W

(观测点位于北半球) (观测点位于南半球) (观测点位于赤道)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判读

连接正午时太阳所在位置(即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与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南北向连线的夹角,即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取锐角或直角)

由上图可判读出观测点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该内容在太阳高度专题内会出现) 1)观测点所在纬度在回归线和极点之间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为46°52' (23°26'+23°26') 2 观测点所在纬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范围为23°26'+观测点所在纬度数(该内容在太阳高度专题内出现)



四、昼夜长短的判读

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以上弧长的变化,即表示昼长的变化。 ⑴若此轨迹为优弧,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长夜短; ⑵若此轨迹为劣弧,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短夜长;

⑶若轨迹圆心恰好为观测点,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昼夜平分;

⑷若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以上是一个完整的圆,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出现极昼(如果该圆与地



1


平圈平行,表示观测点所在极点;如果该圆与地平圈相切,表示观测点所在纬度为当日出现极昼的最大范围处;如果该圆与地平圈的位置关系是既不相切又不平行,表示观测点所在纬度介于极点和出现极昼的最大范围处的纬度之间)

五、二分二至的判读

⑴若观测点位于北半球,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最长时为夏至,最短时为冬至,轨迹圆心在观测点时为春秋分; ⑵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最长时为冬至,最短时为夏至,轨迹圆心在观测点时为春秋分; ⑶若观测点位于赤道上,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上中天位置在观测点之北的为夏至,在观测点之南的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时为春秋分。

六、日出日落方向的判读

在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线上(即太阳视运动轨迹与地平圈相交)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日出方向 日落方向

春分(321日)至 秋分(923日) 春分(321日)或 秋分(923日) 秋分(923日) 次年春分(321日)

东北 正东 东南

西北 正西 西南

即:在遵循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微小的变化: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

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是不变化(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七、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读

如果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如果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如果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八、影子变化的判读

⑴影长变化:①日出时影长最长,之后缩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日落时达最长。 ②直射点上无影子。 ⑵影子方向变化的判读: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含北回归线):顺时针方向移动。

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第一次被直射前和第二次被直射后,顺时针方向移动; 第一次被直射后至第二次被直射前,逆时针方向移动。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含南回归线):逆时针方向移动。

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第一次被直射前和第二次被直射后,逆时针方向移动; 第一次被直射后至第二次被直射前,顺时针方向移动。 ⑶赤道上影子移动方向的变化如下表:

影子移动方向

春分(321日)至 秋分(923日) 春分(321日)或 秋分(923日)

逆时针

以观测点为中心,作线段式变化。

最长→变短→无→变长→最长

顺时针

秋分(923日)至 次年春分(321日)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4ba806b7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