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精神》观后感 读《毛泽东精神》有感,作者是毛主席晚年图书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之一,毛主席的读书习惯、风格、特点和方法,永远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通晓古今、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毛泽东同志的读书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国外。一生几十年如一日,紧密联系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实际,广泛地阅读各种图书”。这是汪东兴同志在序言中作出的评价,也是作者追述和表达的主题。毛泽东读书,不仅能把字里行外聚拢在自己的脑海里,更读书上没写的部分,于是那本书就是一条船了,思绪的双桨划动着装满遐想的大船在破浪奋力远航。 捧着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心中知识的港湾里又多了一条划向彼岸的船。书中有两组特定的历史镜头在眼前深深地定格:毛主席生前喜欢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他去世前几个小时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关于美日两国领导人竞选的《参考消息》,掩卷长思,不禁使我感慨良多,腑有千言。 重温毛主席读书的故事,检索我们的读书过程,别有一番滋味。论读书条件,无疑现在比过去要好;看学习方式,新媒体时代把“图书馆”都送到每个人的掌心上;讲学习机会,信息快捷,知识更新,每个角落都可以有要读的文字。即便这样,是不是我们都能真的静下心来读书呢?面对五光十色的炫世界,应对各种各样的酷诱惑,有些人思绪乱得无心读书,追逐名利,讲排场、比阔气、找享受,把读书学习挂在嘴边;有些人动机不纯假读书,手捧书本四处望,包装自己;有些人则是盲目效仿乱读书,读了没记住,记住的没有用,甚至还有副作用。如此一来,把书读得“颗粒无收”。其实读书是有目的性的,不仅要读,还要真读、精读、深读、细读,用心去读。民以食为天,书是精神食粮,也是一个天!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年度调查显示在对全国各地年龄在18岁至70岁的16500人抽查中,竟有多达45%的受访者全年没有看过一本书。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日前在浙江大学演讲时都坦率地承认:“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2012年,中国人平均看4.4本书,远低于日本人的8.5本和韩国人的11本,更不能同英国、法国、德国,特别是以色列犹太人相比了。这让我们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炎黄子孙情何以堪?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人约有450万为文盲。眼下,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订在全国推广阅读的法律规定。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说:“识字而不读书的人,比起文盲,其实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读书是知识增长的阶梯,要一阶一阶上,一本一本读。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现在应酬多工作忙,挤不出时间读书,说忙是一种借口,关键不在忙闲,而在认识、在习惯、在于升华的境界。读书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本之终,更不是吃老本。现代人“悦读”方式应该是从阅读中得到快乐。马克思一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啃书本”,他还幽默地说:“书是我的奴隶”。英国哲学家密尔把阅读称为:“享受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dd4a1d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