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偷食文化禁果 禁书是诱人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书因被禁而越发更显魅力,西方有句谚语说,“被禁的果子是最甜的”,喜欢读书的文人也一直把金圣叹说的“雪夜闭门读禁书”看作人生的一大快事,由此可知,在阅读禁书的感悟上中西文化是相通的。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遭禁的第一本书就是《诗经》。战国时期商鞅认为《诗经》中包含较多的奇思异想,对治国无益,影响国家法令的推行,于是在变法中提议“燔《诗》、《书》,以明法令”。把《诗》、《书》都烧了,国家的法令就能得以推行,大家都无知无识,君王就可愚弄百姓,天下岂不太平。到了始皇帝的时候,焚书坑儒,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和神学文献外)全被焚毁,被活埋的诸生就有460多人,被屠杀的术士有700多人,制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场浩劫。清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统治者以正统的王朝、宗教、种族观念等禁锢自由,排斥异己,文字狱空前绝后,它常常以禁书为先导,禁书又往往以文字狱为背景,相互蔓延,互为涟漪。仅乾隆年间,被毁禁的书籍就有2453种,《红楼梦》、《水浒传》、《牡丹亭》、《西厢记》、《金瓶梅》等皆在被禁之列,而且统治者还借编撰《四库全书》之名,广肆收罗天下奇书,大批与统治者思想相左的书籍悉数被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以禁书开始,而又以禁书终结的。 西方的禁书一直是和宗教密切相关的。1559年,罗马教廷专门成立了一个《禁书目录》委员会,所有的书籍,没有委员会的许可一律不准刊印。书籍一旦上了《禁书目录》,便都在被毁之列,仅《教廷禁书录》中就罗列了4000余种书籍。被禁的以文学作品数量为甚,罪名大多是诋毁宗教、伤风败俗、诲淫诲盗等等。就禁书规模而言,“每一个国家都能写一部专门的历史,其数量十分巨大”。 于是就有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有的书因遭禁而畅销,有的书因畅销而遭禁;有的书因遭禁而销声匿迹,有的书因遭禁而倍受推崇。这反映了读者的一种微妙心理,读禁书犹如尝禁果,越是遭禁,它便越有吸引力,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那些身遭厄运的作品一睹为快,在感受刺激的作用下,达到释放自我和满足精神享受的目的。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最初遭禁书目之一,被焚毁过多次。主要原因是该书中充斥着“有争议的性行为描写”,而且描述的还是神职人员、修士、修女以及修道院院长的淫乱活动,作家把虚伪、贪婪等假道学品质统统归于僧尼。后来在教皇授权下,作了一些修订,原书中的故事被保留了下来,但故事中的与宗教有关的神职人员等都被替换成了市民、贵族和资产阶级,这样此书才悄悄的逃离了教会的禁书目录。 《十日谈》写的是1348年,某天的清晨,有七个美丽而富有教养的年轻小姐和三个英俊而富有激情的青年男子为躲避佛罗伦萨的瘟疫来到了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每人每天讲一个动人的故事,10天,100个故事。作品中以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435d76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