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 饮食本指食物和饮料。饮食民俗,指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是民俗中最有特色的事象之一。 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消费加工而成的食品、饮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及其历史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生存、发展、享受需要所创造的烹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注重“以人为本”。 一、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1)集体和个人 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亲谊、乡谊、世谊、年谊”之交等,无不打上中国群体文化的烙印;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因此,很少有人会过问他人的私事。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著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却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2)感性和理性 中国重感性的味美。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无一不体现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而西方重理性营养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往往是鸡蛋、牛奶、香肠或是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3)韵味和直白 同时,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宫爆鸡丁”,相传是根据秦朝一官员特制的食谱而做成的,而这位官员的官职就叫“宫保”。有的菜名还与典故、传说有关,例如“佛跳墙”是根据民间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和尚们纷纷跳出院墙等。随着饮食业的不断发展,菜肴的内容也不断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菜名也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之相 比,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以风靡全球的“肯德基”( Kentucky Fried Chicken)餐厅为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以及新近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海鲜汤等,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来命名的。其他一些西餐厅里经常出现的菜肴如意大利面条、意大利比萨饼、烤牛排、水果色拉等也是如此。这对中国人而言,似乎少了一些文化的“味道”在其中,但却符合了西方人的“口味”,符合西方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省去了不必要的思考时间,简化了吃喝的过程。 二、中西饮食礼仪上的差异 1)餐具 在中国,我们饮食餐具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我们使用的筷子。简简单单的两根木棒,不象西方左右刀叉那么复杂。并且,在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是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围着一张圆桌而坐,共享一席。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追求团圆、美好、团结的愿望。西式饮宴上,通常采用刀和叉,高脚酒杯等,而且在西方餐桌上,食品和酒尽管重要,但是实际上他们举行宴会的核心却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是一种便于个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方式。同时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和对自我的尊重。但是这往往缺少了中国人那种聊欢共乐的情趣调。 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度是亲和的、温柔的。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蹄食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2)座位 在中国,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又或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西方一般都使用长桌。如果男女二人同去餐厅,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还得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若只有一个靠墙的位置,应请女士就座,男士坐在她的对面。如果是两对夫妻就餐,夫人们应坐在靠墙的位置上,先生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如果两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进餐,女士应坐在两位男士的中间。如果两位同性进餐,那么靠墙的位置应让给其中的年长者。西餐还有个规矩,即是:每个人入座或离座,均应从座椅的左侧进出。举行正式宴会时,座席排列按国际惯例:桌次的高低依距离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右高左低,桌次多时应摆上桌次牌。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也是依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西方习俗是男女交叉安排,夫妻也是如此。 3)礼仪 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083c88a0116c175f0e48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