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对交换行为的研究

时间:2023-01-01 13:2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人类学对交换行为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交换行为其实由来以久,但真正使交换行为成为理论研究之关注焦点的人,应该归功于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Marcel?Mauss)教授,正是他在其经典论文《论礼物》中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开创性研究,使得“礼物”做为人类社会交换的典型方式,被此后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广为关注。? 毛斯在《论礼物》一文中分析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北美洲西北部等地的土著民族的社会交换和契约形式,并对赠与、接受及报偿等行为的宗教、法律、经济、神话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做了探讨。毛斯认为,在原始社会中,部落和氏族之间的礼物交换是极其重要的,它甚至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事实”。礼物交换不仅反映了追逐利益的商业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涉及宗教、道德、法律、规范等复杂社会因素的社会性行为,因此,礼物交换从它所内涵的赠与、接受和回赠三项义务来看,不仅体现了一种交换关系的对称性,实际上更加体现了一种互惠性的契约向度的社会现象。在毛斯看来,世上没有所谓的自然经济存在,实际上在早期西方的法律和经济系统中,货物的交换发生于群体间而非个体间。这些交换不单是物品、财富的交换,大多数是族氏宴筵、宗教仪式、军事服务、女人、小孩、舞蹈、庆典和交换的集会。在这些系统中经济交易不是主要角色,而是一个规模更大、更持久的契约向度。最重要的是,这些赠予是义务性的。因此,他将这种系统称之为“为整体服务的系统”,即每一个礼物均是交换系统的一部分,进而在这系统中建立赠者与受者的名望、权威和信任。毛斯的研究贡献,不仅在于他注意到礼物经济是有其内在结构与逻辑组成的沟通系统,并针对性的开展了社会学及人类学式的具体案例的验证与讨论;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对礼物交换的考察,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开创了一种经由多面向现象诠释社会结构的新范式。毛斯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礼物交换中的契约倾向和义务特征,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会研究中有机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观念的首位性。毛斯之后,众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进一步展开了关于礼物交换的行为研究,研究的论题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一是对礼物交换行为的义务特征和非义务特征的争论;是关于礼物交换因赠受主体关系变化而产生的非对称性等问题的探讨;三是对礼物交换与商业交换之差别与关系的研究。例如,涂尔干试图通过礼物的流动或捐赠,来考察社会分工、法人团体以及契约法是如何在实践中促成社会或职业群体的有机团结,以及这种礼物捐赠所意蕴的关系的实践图式和象征性表达。阎云翔指出,毛斯通过礼物交换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呈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类型,并认为这种交换关系是一种精神意义的,但毛斯忽视了经济意义上的存在,也弱化了经济交易体系中的互惠原则。?马林诺夫斯基则提出,交换关系中的一切权利和义务无可避免地都“被置于互惠性服务的均衡链中”,并通过互惠原则来解释地方的经济交易体系,礼物交换过程呈现的是一种互惠性的关系。列维-斯特劳特以及萨林斯承袭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这一传统,“互惠”概念被更为广泛地运用于对社会模式的概括,以至于后来受到许多学者的非议,“将所有的交换形式描述为互惠性的,容易模糊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事实上,萨里斯堡(,礼物馈赠是与政治控制、声望收益、等级地位、个人财富、制度化模式、象征斗争以及文化支配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发现对互惠的普遍模式构成了严肃的挑战,呈现了礼物背后关系的复杂性和社会网络的多层次性。针对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礼物交换做为人类社会的互动行为之一,与商业交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它们都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的那样无一例外的处在“互惠性服务链的均衡”之中,但礼物交换更应当被视为孕育商品交换的母体模式。因为,从两种交换行为在互惠功能方面的相似性考虑,再结合人类学关于礼物交换早于商品交换的各种证据 ?无疑可以支撑这一结论。者以为,造成礼物交换和商业交换行为考察之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似乎更多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专业化发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不同。首先,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礼物交换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礼物交换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引致的社会解构问题,如礼物而交换的义务性和非义务性、赠受双方的主观意志与社会关系、群体习俗和惯例、宗教或道德等社


会规范因素,相应地,它们对礼物交换的衡量标准往往也是社会性损益的而非经济性损益。换言之,在他们看来,情感和金钱通常被视作两类截然不同的资源,用金钱交换金钱与用情感交换情感,是各有一套规则的。其次,从参与主体的关系来看,礼物交换严格受制于社会关系半径和所属群体规模边界的限制,彼此熟识、相互信任,具有同情共感或长期交往的历史是礼物交换的前置条件;但商业交换则完全突破了种群意义上的共同体限制,它在主体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促使市场秩序在不同的(甚至完全陌生的)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不断扩展。最后,从研究范式的角度看,毛斯及其他研究者通常将“礼物交换”视为人类社会中,一种循环式的赠予,一种人与人之间礼物的交换经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个既定的社会或族群的生产模式、文化结构与道德规则。?但“商业交换”的基本精神则更多表现为人们将自己的某种权属物品给予他人,并从他人手中接受自己所必需及缺少的东西,即市场交换是在等值的前提下进行物品的重新分配及使用。相比于礼物交换而言,商业交换无论在义务性和对称性方面都更具正式契约或规则的强制性,也更少受到宗教、道德、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61223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