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让诗词阅读更精彩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比较,让诗词阅读更精彩 作者:李顺兴 来源:《科技视界》 2012年第24期 李顺兴 (淮安市第一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摘 要】如何教、学古诗词,大部分的教师和同学会说: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考试时拿满分就行;即使有的教师会展开一定的赏析,但形式简单,不够深入。这样,就走进了一个误区:古诗词会背、默对就行。其实,这是抓了考分,丢了精髓。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新课程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的方法,有的教师会展开一定的赏析;语文考试中,大部分地区考试形式是默写,虽有一些地区考古诗词欣赏,但形式简单,不够深入。所以,如何让古诗词焕发应有的风采,体现其中国文化“瑰宝”的价值,让我们的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词教学也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加大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力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探索了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古诗词,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的做法,是先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语言、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进行拓展延伸,师生共同收集同类的诗词,精心筛选后进行比较阅读。 1 比较,品味离别诗的不同情怀 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和通讯的落后,亲朋好友的分手就成了一件大事,因此,离别诗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境遇,写出来的诗便各不相同。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本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截取了饯行宴席上友人酒酣意欲告辞启程、主人殷勤劝酒的特写场面,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它不仅出色地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而且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因此历来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在后世更不知引起过多少离人的共鸣。我让学生深情地反复吟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中人物,不少学生甚至读出了眼泪。 在教学中,我把另外两首诗和它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凉缠绵,留连不舍,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自信,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乐观开朗,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 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深情朗读《渭城曲》,反复吟诵后两句,读出依依不舍之情;大声朗读《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出诗中的乐观、豪迈、大气、信心和力量。 2 比较,感受游子诗的思乡之苦 游子思乡,在古诗词中数量众多,适宜采用求“同”辨“异”的方法进行阅读。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三首诗的相同点很明显,都表现了游子思乡之情。 不同点在于: 马致远的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让人感到凄凉之景,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之景形成对比,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愈发突出了“断肠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薛道衡采用比照的手法,以百花和大雁作为参照物,一“前”一“后”写出了从初春到深秋的时间跨度,将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絸斋诗谈》中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本诗运用了诗歌创作中的视角挪移的方法,诗人不从正面写自己思乡,而是写兄弟想念我,通过描写对方之情而表现自己之情,妙极! 教学中,我采用“进入角色”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诗中人”,像古装戏中的“秀才”那样摇头晃脑的去读,看谁能让同学们感动。 3 比较,领略山水诗的迷人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试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中间两联,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四句诗就是四幅画,动静结合,声色交映;特别是“照”、“流”、“喧”、“动”四个动词的运用,十分精到,它生动而鲜明地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这首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所写之景远近配合、高低映衬、绘声绘色,特别是中间四句,颔联仰视: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早”“新”“争”“啄”把莺燕新来的动态写活了;颈联俯察:用一个“乱”字来形容初放之花,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 “浅”字来形容吐绿之新草,虽还没有长得丰茂,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花草向荣的趋势,和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中,我采用“进入画面”的“演电影”的方法,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中,闭上眼去想象,把文字变成动态的电影场景,并说出看到如此美景的感受;还采用“妙笔生花”的“画图画”方法,鼓励同学们拿起画笔,把诗句用图画再现出来,并评比出最好的贴在班级里。 4 比较,体会爱国诗的赤子之心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我在教学时选择了他的两篇不同的诗进行比较阅读,多角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扣住“不自哀”“尚思”理解诗人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后两句展开想象,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进一步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诗人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收复国土的壮志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为一首绝笔,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我设定一个情境: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环顾家人,他会说些什么?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着重找不同点:一是在梦中见“铁马冰河”,场面壮观;一是在弥留之际嘱告“王师北定”, 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同样的爱国情怀,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我要求同学们用豪迈、激昂、悲壮的语调去大声朗读,大家对陆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重温先生的话,倍感受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让古诗词这一中国文化“瑰宝”焕发应有的风采,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7. [2]傅德岷.唐宋诗鉴赏辞典[M]. [责任编辑:王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23768066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