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阳节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为什么把农历九月九日叫做重阳节呢?《易经》曰:“以阳爻为九”,“九”被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传说,东汉年间,有一道士,他能知道未来之事。有一次,这个道士预言:他的徒弟恒景,全家二九相重这一天会遭大难。但如果这一天佩戴茱萸,再带着菊花酒躲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开这场灾难。恒景照师父的话做了。到了晚上,他们全家从躲避的高山上归来,发现牛羊鸡狗果真部死光了。从这时起就有九月初九登高避邪的风俗。每逢这一天,全家人登高,饮酒赏菊,还把茱萸和菊花采下戴在身上和头上,以求平安长寿。这一传说,多少有点迷信色彩,但在金秋送爽,风霜高洁的九九艳阳天,登高望远,喝酒、赏菊、赋诗,不仅是一件赏心乐事,而且十分有益于健康。也许因为这个缘故,重阳节又定为“敬老节”。 把这一天定为“敬老节”,不仅合适,而且很有意义。因为老年,是人生的晚秋,而重阳节又是在秋果累累的最佳时节到来。人生的晚秋,是人们的黄金年龄段、事业丰收期。老年人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人生里程的艰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人生阅历和知识。他们是人类中的宝贵财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的去世,等于一座图书馆的毁灭”。这虽然有点夸张,但一位阅历、经验和知识相当丰富、渊博的老年人的去世,确实是社会的一大损失。所以,尊老敬老,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社会责任。 人都是要老的,尊老敬老,说到低,是尊自己、敬自己。老是一种光荣,是人生的升华,是一种自然的流程,我们大可不必怕老。老年的岁月,是人生的第二个青春,这个青春,比第一个青春更加美好。因为第一个青春,是幼稚的青春。而第二个青春则是成熟的青春。晚唐诗人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情调有点悲哀。时下有人改为“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只改了两字,顿使诗意和情调大变,可谓妙哉! 老年人过得愉快、康健、长寿,是社会之福,是文明、进步社会的一种标志。虏待老人,对老人不尊不敬不孝,是畜性都不如的恶德,应当防止、杜绝。据《羊城晚报》今年7月17日报载,广东有个叫曾思伟的人,因奸淫自己的母亲并将其勒死,在今年7月14日被法院判处死刑。这名道德丧尽、死有余辜的罪犯,说他是禽兽,是便宜了他,这是连禽兽都不如的人中败类。禽兽之中的羊,尚且还有幼羊“下跪求乳”的美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怎能连低级动物都不如呢? 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是有象征意义的。重阳节又到了,在丹桂飘香,秋阳暖暖的佳节美好时光,我们祝贺老年人的节日,希望他们身心愉快、健康长寿、生活美好。同时,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应当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老的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2、产业革命催生旅游业 近现代旅游和旅游业 (阅读)->早在古代,就有以观赏风景和怡情悦性为主要目的的出行活动,但是当时能够参加这种活动的只是极少数人,整个社会尚处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时代,大多数社会成员既不具备参加这种活动所需的财力和时间,也缺乏相应的观念和习惯。旅游只是少数人的个人行为,远不具备今天这样的社会规模和社会意义,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当然也不可能出现在那样的时代。<-(阅读) (阅读)->到了近代,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欧洲在数百年间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不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逐步从封建宗教神权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在社会变迁中力量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积极倡导并实践以人为本、注重人生享受、注重现世幸福的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开始受到欢迎,成为生活中越来越受重视的内容之一。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多数人还不可能经常外出旅行,更不可能仅出于消遣和娱乐的目的去做长距离的旅行。<-(阅读)- (阅读)->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最终把人类推向近代旅游的新阶段。产业革命前,人们一直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来驱动交通工具,几千年来没有太大变化。产业革命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蒸汽机技术用于交通工具,从此人类有了机械动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和轮船。新式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运载量大,还具有票价相对低廉的优势。这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第一次成为可能。此外,产业革命也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加,大量中产阶级加入旅游的行列。在最早建成铁路的英国,商人们开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把大批游客运送到游览地。旅游需求逐渐形成社会化规模,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代他们处理从启程到返家过程中的一应事务。这意味着专门为旅游者服务、为旅游者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活动已有可能逐渐从其他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行业 旅游业。可以说,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孕育于向近代转型的欧洲,最终由产业革命催生而成。(务必记住)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转折关头,人们往往愿意把某一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作为标记。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500多人包租火车从莱斯特到洛勃罗赫参中加禁酒大会。这次旅行并非观光度假,库克也非组织包租火车团体旅行的第一人,但是作为中介者依靠广告这样的活动,库克却是第一人。此后人们纷纷效仿。库克本人则以此发端,多次组织类似活动,并且最终成为职业旅行代理商,而且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旅行代理商之一。于是后人便以1841 年那次活动作为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的标志。 1841年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那次旅行活动是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的标志(务必记住) 二战后,旅游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在各主要工业国家,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私人汽车逐渐普及。原来主要用于军事的航空喷气技术转向民用,既大大提高了运速,也使机票价格大幅度下降,越洋远程旅游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于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加入旅游者的行列,旅游从此成为一种大众的活动,现代旅游也因而被称作“大从旅游”。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为换取外汇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利用本国或本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来吸引欧美地区的游客,发展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从此,世界范围出现大规模的游客流动,旅游和旅游业也因此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大众旅游是二战以后形成的(务必记住)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大多采用类似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式,以满足大规模客流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旅游业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部门。 近年来,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现代技术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下,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复杂,选择也日趋多样。旅游业的运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超越传统的大众旅游运行模式,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2792d149649b6648d747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