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的前提下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各个方面都有个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农业方面从水资源方面等。 农业方面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气候变化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许多区域受到低温冷害和异常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侵扰。具体到中国,近50 年我国北方霜冻日数明显减少,霜冻日平均气温显著升高; 青藏高原东中部霜日减少、暖日增加;宁夏1980年代以后初霜日推迟, 终霜日提前, 无霜期延长; 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生长期变化趋势增加最明显; 我国各地活动积温及持续日数增加 。因此, 近年来在研究平均气温变化的同时,亦越来越多地关注极端气温事件以及包括热量资源在内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 对农业生产而言,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成分等条件及其组合是一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由于光、热、水、气等农业气候要素变化的时空差异,使农业气候资源存在着年际变化和区域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我国西北干旱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农业生产脆弱区,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生长发育与产量以及土壤水分和气象灾害等已产生了显著影响。而通过观测实验、模型模拟以及运用评价指标等手段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影响及其敏感性是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影响的前提与基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气候变化使西北干旱区热量资源得以改善。生长期、无霜期和》00C 、》100C的活动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西北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作物的种植界线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移动的趋势,这促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此外,由于光、热、水等气候条件的改变,西北干旱区天然植被气候生产力将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干旱区光照资源总量丰富,明显高于中国东部区域。光照资源充足有利于作物有机物质积累,产量增加。然而,干旱区光照资源呈显著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年际变化的下降率为- 0.06 h /10 a,特别是在天山南北坡以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区域,其下降率达到- 0.2~- 0.4 h /10 a; 从季节上看夏、冬季下降显著,春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西北干旱区农作物病虫害繁衍加速、土壤干旱化与盐渍化加剧,而且霜冻日和暖日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加大。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作物产量与农业生产的稳定,加重了农业灾害损失。因此,需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以积极应对并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资源方面 据了解,随着在全球变暖的过程的加剧,使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出现了短缺。干旱缺水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据气象资料显示,过去百年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0.65摄氏度,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强度又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冰川和高山积雪是调节中国西北水资源量的“固体水库”。气温升高使冰川消融加速、雪线退缩。持续增温还使得中国西北地区大片湖泊萎缩甚至干涸,部分河流源区补给水量减少。1985年,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湖泊数量还有4077个,如今已锐减至1800个;境内27条黄河主要支流中已有11条干涸,另有多条河流则成了季节河。 近20余年间,西北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增加,但是,时空分布却更加不均,很难被有效利用。同时伴随气温升高,冰川和高山积雪消退、湖泊湿地萎缩,蒸发量加大,各地可用水资源基本呈现进一步减少趋势。据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西北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5.8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80.5%。 由于西北地区降水基数过小,增加的降水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而且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冰川、高山积雪和冻土等固态水体加快消融,蒸发量也会继续增加,所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会趋向暖湿。 全球变暖的利与弊 在我们的印象中全球变暖不是什么好事,其实不然,气温变暖也有它有利的一面,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撒哈拉沙漠地区的降水在随着全球变暖的步伐逐渐增加,也许有一天撒哈拉沙漠会因此变绿。再一个就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产区五谷丰登,随着暖冬的持续发生,地面的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随之普遍增加。在我国,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我国北方的降水量逐渐增加,这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但是这个也是个双刃剑,最可怕的后果就是海平面上升,所以温室效应关键还是看人类怎么利用,最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因为没有环境我们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班级:水保姓名:吕涛学号: 的影响 092班 2009011521 2012-5-1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44190df78a6529647d53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