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印象

时间:2023-05-10 10:39: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坊七巷印象

作者:沈海滨

来源:《文化交流》2011年第11

趁着国庆放假七天,我第二次走进了三坊七巷。第一次是走马观花,第二次可是细细观赏,当然是受益匪浅、记忆深刻了。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向东七条称,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中,衣锦坊与文儒坊的牌坊还在,光禄坊已扩建成了光禄路,旧迹不存。七巷中,杨桥巷在民国时修建成了马路,成了杨桥路,巷貌早已不在;郎官巷与塔巷还保留着石板路,靠南后街一端还保留着牌坊牌柱,塔巷的坊门上还有一小塔;黄巷、安民巷、宫巷都没有坊门,只是用牌子指明巷口;吉庇巷也在民国初期扩建成吉庇路,与光禄路相通,路两边商店林立。三坊七巷虽然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韵味,但观者还是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唐宋和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和文化气息。

一到南后街,我就钻进了小巷和老坊中。清晨的巷坊,人迹稀少,小巷显得十分宁静。那些白色的土墙,墙顶的翘角,斗拱撑起的屋檐,展示出它们作为明清古建筑而遗留下的风格。因年代久远的缘故,小巷都显得有些破旧,脱漆陈旧的红木板门大多还重门紧闭。有时咿呀一声,门开了,出来一个耄耋老妇人,弯腰在门口洗刷盆盂,那情景,让人宛若置身远逝的朝代。小巷里名人故居很多,有文儒坊47号的陈承裘故居、衣锦坊冼银营23号的郑孝胥故居、杨桥路68号的林觉民故居、郎官巷的严复故居、宫巷26号的沈葆桢故居等等。但这些故居大多木门深锁,只在门口挂了面牌子,写着某某故居,使人不敢探头寻访。大多的小巷都已不单纯是古民居了,现代的店铺、住房夹杂其中。但是,当我从衣锦坊穿过到文儒坊时,一条叫闽山巷的小巷却让人感受到了这古建筑十足的韵味。

那是一条很窄很窄的小巷,只容得两三人并肩而行,长约百来米。两旁的白灰墙,虽然三三两两地剥落,露出里面的黄土与灰墙,有的还布满了青苔,但却齐整地矗立着。墙体约有五六米高,翘起的墙檐,左左右右的,突出在小巷上方。脚下的青石板,光滑而发亮,墙角杂草零落。小巷里行人很少,长长窄窄的,也没有其他现代的气息。小巷是如此宁静,如此古老,让我怀疑它是不是三坊七巷中最原始的一条小巷了。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历经千年,便是富商大贾、贵族名士的聚集地,于清至民国,走向巅峰。这里名人辈出,不胜枚举。这些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成就的不仅仅是福州的文脉,更影响了整个中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有幽深宁静且丰富多变的街巷空间。三坊七巷的巷道空间曲折幽深,进一步都市喧嚣,退一步小巷深深,巷道两侧大小繁简不同的门楼、连续律动的封火墙曲线、高大曲折的白墙青瓦,形成高低错落、变化丰富的轮廓线和有节奏及韵律变化的视觉空间,步移景换。安泰河沿岸古榕、流水、人家的意境淋漓尽致,形成重要的沿河水巷空间。我看到,三坊七巷的风貌特色体现在动静结合,古色古香。它以牌坊宫庙、试馆祠堂、水榭戏台、亭台楼阁、假山鱼池、私家园林、粉墙黛瓦、排堵门罩、朱门大院、石板小巷、河道古桥等组成。坊坊相连、巷巷互通,随意走进一座深宅大院,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 笔者从三坊七巷管委会获悉,159座历史建筑中,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20多幢,有诸多极尽工巧的精品,体现着福州古民居所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传承与记述着福州别具一格的建筑语汇: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之气候特点;院落、庭园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建筑细部精巧细腻,蕴含深厚的艺术底蕴,古园林隽永雅致,体现了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坊巷深处,延续着从唐朝中期以来的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着包含中西方进步思想的人类文化智慧。历代100多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从这坊巷内走向了辉煌,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界处我看到冰心的故居,这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

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南后街牌坊是三坊七巷的中轴。清末举人王国瑞有首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该牌坊正背面有些楹联。朝杨桥路这面,中间一联写道: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走过杨桥路,我又来到左边的郎官巷。坊柱上也有副对联:课学秋灯,书声喧里巷;温诗春酒,豪语动枌榆。郎官巷原来叫延福里,后改为荣亲里。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个叫刘涛的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宋朝著名学者陈烈也居于此巷。在这条巷里住过的还有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我往前走,看见了一座雕塑。这个雕塑反映的是古时南后街上的传统工艺行业——刻印图书。后街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等,传统的文化氛围极为浓厚,书坊出书量极大,林纾、王寿昌首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就是在这里刊印成书的。南后街文儒坊口北侧的董执谊宅院,其宅前的店面内开有一家书店,即味芸庐,这家书坊刊刻了许多著名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出名的是《闽都别记》。书坊曾是南后街的品牌,大部分是文人开的,这些店主并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卖书、换书达到文化的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意间我走到了水榭戏台。在封建社会,戏台一般是搭建在祠堂、会馆或是戏院里,能够把戏台搭建在自己家院子的水池中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在三坊七巷仅此一处。这座戏台是清代的建筑,歇山顶亭状的木构单层平台,面积有30平方米,呈四方形,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上戏台。这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后街澳门路上有林则徐纪念馆。馆址原为林则徐专祠,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祠门朝东,第一道为枣红色屏墙,设左右边门,额题中兴宗衮”“海伟人,内壁嵌虎门销烟大型浮雕。第二道为牌楼形门墙,中为正门,额题林文忠公。跨入门墙,有御碑亭和树德堂。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道光三十年,1850)皇帝所赐。树德堂,中祀林则徐坐像,福寿匾额为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我在雕塑前留影,并凭吊了林则徐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者。堂西为南北花厅,厅西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处。这里有移步换景的江南园林经典景观,彰显着福州传统特色的古园林,处处浸润着江南园林的奇巧和灵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告别纪念馆,林则徐当年发出的呼喊仍在我的耳边久久回响。 就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形态特色和价值,我后又采访了三坊七巷管委会和文物专家。据原市文物局局长曾意丹介绍,三坊七巷源于唐末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狭隘,在子城外筑罗城。也就是在这时,三坊七巷成了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城坊格局初步形成于此时,一直延续至今。他说,三坊七巷是研究我国城市里坊历史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千百年来,颇为用心地经营着一条街。这个只有0.44平方公里的老社区,就保留着150多处明清古迹。如果说,《红楼梦》是趋向没落的中国清朝社会的浓缩文学版,那么,三坊七巷可算是沉醉的中国近代史的精华真实版。你看,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节点大多与三坊七巷人物有直接关系,如鸦片战争的林则徐、洋务运动的沈葆桢、思想启蒙的严复、变法维新的林旭、辛亥革命的林觉民、林白水……走出南后街,朦胧的街灯下,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铭板格外厚重。坊巷深处,延续着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着包含中西方进步思想的人类文化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a0aef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