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儿时,三坊七巷的闽剧 作者:郭旭亚 来源:《福建文学》2009年第05期 记得,懵懂的时候就喜欢摆舞弄姿,咿啊呀地学唱闽剧。那时,福州三坊七巷的闽剧十分活跃。 黄巷南华戏园子的闽剧,是大人津津乐道的。遏上出新戏,戏文和演员便是街坊这一阵子的时兴话题。戏园子戏都在夜里,上戏园就像去喝喜酒,还不到傍晚,姆妈就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有戏的日子,黄巷熙熙攘攘。晚上,四面八方的人鱼贯而入,戏场子总是楼上楼下黑压压的一片。我看戏的兴头不全在台上,大半冲着姆妈兜里的零食。零食掏光时,我的戏也算是看完了。于是,姆妈耐着性子一点一滴慢慢掏。戏园子的戏,我是听不懂也看不明白,倒是演员的肢体动作一下子就给记住了。回到家,邻里围在一起论戏,我边听大人们侃戏,边琢磨着演员的肢体动作,朦胧的戏就有了几分明白。 郎官巷的伬唱,场子设在门楼里。记得,大院落,六柱厅堂,堂屏前设有不很高的小平台。平台上五六个弹拉的围在边上坐,他们边拉边帮腔。台中央一张小方桌,两三个演员分两旁。她们不上戏妆,衣着时尚,有时坐着唱有时也起身比划着唱。 初次听伬唱,我一头雾水。只见那个演员,一会儿踩着花旦的碎步,一会儿装起书生作揖,又一会儿则颤颤抖抖分明摆起老旦的谱,不知她究竟想装扮啥——莫名其妙。姆妈说促唱是唱戏本,一人是要身兼数角的,我方才明白。姆妈最喜爱的戏本是《钗头凤》,我最先学会的闽剧唱段就是陆游的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儿时,我最期盼的戏,还是光禄坊菜市口旁边空埕的搭台戏。搭台戏,儿童不收票,大人票价五分钱。上戏那天一大早,孩子们扛着条凳先占位,后街三坊七巷的孩子全聚在一块,其乐融融。入夜,戏台汽灯通亮。戏班开场的三通紧锣密鼓,时急时缓、忽高忽低,远比戏园子闹得欢。戏场里人山人海:前头大片地坐着;后头边上一圈地站着;再后头,踩在条凳上;最后头干脆将脚下的条凳叠起来,远远望去,场子被一层层往上叠的人墙半包围住。就连场子周边的大树和对街的围墙上也趴满了人。 搭台戏,我看得懂,演的是现代小戏和老戏折子。记得最牢的一出现代小戏:有位男青年是种瓜能手,却没有文化。有位女青年鼓励他学文化。种瓜人为什么要学文化,两人对唱了许久。姆妈就是那时进了居委会的扫盲班。这么许久,我才知道女红烹调样样被亲朋邻里赞不绝口的姆妈,居然不识字。依爹可是满腹经纶,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3447f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