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节的仪式化意义

时间:2023-04-19 10:2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统春节的仪式化意义

一、亲缘关系的情感聚合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俗语道出了春节所积淀的厚重情感,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家,永远是最强的“引力”;团圆,永远是春节不变的主题;春节仪式就是整个社会的大型互动仪式。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月的时间,人们就在围绕新年展开各种庆贺和交往活动。柯林斯在其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到的“仪式成员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完成一场互动仪式,构成一个典型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机制。”便正好映射了春节的家庭互动仪式:人们等待着远方的亲人归来,或是平日里走动较少的家族成员、亲朋友好聚在一起,完成一场家族间一年一度的亲人互动仪式,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放烟花、看春晚、发红包、分享一年中的酸甜苦辣悲欢苦乐,这些热闹喜庆的互动仪式,把每个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促进家族情感的聚合,在欢聚中体现出家庭是社会中最牢不可破的组成,体现出国人对家庭共同的精神守望。 二、民族文化的认同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纽带,作为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的各种庆祝仪式如祭神拜祖、年夜饭、压岁钱、拜年、放爆竹、赶庙会等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中庆祝收获、追求更美好的新生活最直接的映射,也是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这些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春节仪式,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走过了数千年历程,经历多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交融、才构成了中国春节文化的完整结构体系。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中成功建立起情感协调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团结感。”春节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它所象征的收获、团结、祝福等正向的情感能量使其能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加强人们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说春节仪式所带来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是其他节日仪式无法相比的。 三、社会记忆的延续

“社会记忆”这一概念最早是从涂尔干学派第二代成员,法国历史学家、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提出的“集体记忆”演变而来的。哈布瓦赫认为,“欢腾时期”即庆典狂欢与平常时期中间存在一段空白,这个空白是由集体记忆填充


和维持的,而集体记忆是以各种典礼性、仪式性的形式出现。康纳顿的观点认为记忆是通过集体社会行为累积的,并且依赖某些介质来保存,如集体活动、图像文献等。

在纪念仪式中,我们的身体以自己的风格重演过去形象,也可以借助继续表演某些技艺动作的能力,有效地保存过去。可以说身体实践是对社会记忆的有效延续,每当春节我们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仪式时,便是唤醒了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的感情。为什么我们总能记得小时候农村浓浓的年味,大概就是由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独特民俗仪式和扎根于乡土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人们依礼而行,循俗而做。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春节的群体意识的延续,是集体记忆传承的重要条件,那不是外在加上去的,而是在年复一年生产生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春节仪式在潜移默化中刻录了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可以看出春节仪式对塑造社会共同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62f544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