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目的意义是对课题研究价值和作用的总体设想。目的是指对该项教育科研活动的结果以及借助一定手段达到这种结果之途径的预测和设想。目的可根据课题的类别、范围分为战略目的、战术目的、总体目的、分项目的、抽象目的、具体目的、间接目的、直接目的等。意义是指对该项教育科研活动将造成影响作用的预测和设想。意义可分为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等。一般在申请书中人们常常把目的和意义混为一谈,其实目的是直接性结果,而意义为间接性结果,是结果的影响作用。有的把目的意义就放在“问题的提出”中一并阐述。 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文献情况及情况综述。 (三)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等。 (二)理论假设:即对事物因果关系所作的一种推测,也就是对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的一种预测。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假设一般是陈述句或复合句,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推测。 第二,新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可测。能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科学的检测标准来验证。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前所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一般可划分为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两大类:可根据课题的性质、要求、研究对象情况及研究力量的可行性出发进行选择。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说,多采用抽样研究方式。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进行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方案设计中要对抽样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说明。若是实验研究,则需对实验班与控制(对照)班的确定原则、方法加以说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项课题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一般可采用综合的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方案中应提出用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是指该项教育科研活动内在诸要素的总和,是促进教育现象发展变化的主要研究活动。一般可分为概括性内容和具体性内容。主要内容的陈述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不可太简单,但也不可过于具体。要使人阅读后感到明晰,知道该课题研究一些什么问题。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内涵和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并能够检测。 五、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是在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通常是将研究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子课题为总课题服务,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研究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中各种变量进行考察、探讨、测试、调查、实验,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要确定变量的类别和性质,划定变量的范围,说明变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标志变量变化的标准(即指标)。对于实验研究,应对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作出具体的说明。 六、研究步骤 设计研究步骤,就是确定研究实施过程和时间规划,即对研究的具体阶段、安排等做出设计。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都要写进书面计划中。对每一阶段的任务和实施过程必须作出具体安排,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七、保证措施 主要是对人员培训、研究材料和设备、测试工具以及经费等问题提出具体落实措施,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 八、成果形式 主要指最终成果形式,即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一般应为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对于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子课题成果形式和总课题成果形式等。在确定成果形式时,应明确责任和分工,以确保成果的完成。 此外,在总体研究方案设计的同时, 还应制定执行方案(包括指导思想、研究原则、步骤和阶段要求、基本方法、检测手段、仪器设备配置、资料搜集和积累等)和评价方案(包括学生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施评时间、程序及主要方法和工具,评价小组成员的组成等)。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引起普遍重视,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材中的地位突显,在教学中的研究更加深入。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统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一些事例并非学生熟悉,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这样,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还有的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课前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活动,对统计教学的认识不足,对统计教学的有效研究不够深入。可见,对小学数学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它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对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有助于统计方面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课题概念说明 1、“统计概念”是指数学课程中对数据统计的过程或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它也是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统计教学从内容上分统计表、统计图等。 2、有效性统计概念教学中应突出有效性的研究,呈现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呈现出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能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掌握交流方法,能较科学的对社会现象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统计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把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加以挖掘和提升。使学生情感谢、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能在不同的学段课堂教学中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最佳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围绕这一目标,拟展开下列研究: 1、小学数学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统计概念教学的设计、教学方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2、小学数学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运用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学生在统计概念学习中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应用效果等情况。 3、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统计概念有效性教学能否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是否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问题解决方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多样性。 四、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1、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好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明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策略与方法能体现出学生主动的学习。 2、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也强调用情节真实又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在重新建构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 3、《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五、课题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从本课题研究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某一学段内容或者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行为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边总结。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探索出小学统计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3、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4、信息采集法。对统计教学设计、课题分析,案例研究可采取信息调查,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c43f76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