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读者群体流失的原因及建议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图书馆读者群体流失的原因及建议 作者:于文彬 来源:《创新科技》 2013年第5期 于文彬 (郑州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存储、传递和交流的枢纽,被誉为“人民的终身学校”、“没有围墙的大学”,无疑应该成为人们日常阅读活动的理想场所。多年来,随着图书馆社会化、现代化的进程,各级公共图书馆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功能,积极为社会公众创造利用图书馆的条件,然而图书馆文献藏书利用率低与读者群体日益流失的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仅为25%,这意味着我国图书馆的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广大读者人群进入图书馆查询、阅读频次逐年减少,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以往读者工作的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重新思考新时期的读者工作,使图书馆尽快地适应市场经济,使政府倡导的“全民阅读”不再成为一种愿景。 新时期以来虽然我们也遵循着以人为本、读者至上或者说“以读者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但读者量在逐年减少,读者群体在日益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在其后的10年时间里更是每况愈下。仅就首都图书馆为例,1985年以来读者人数一直都在下降,截止1992年减至平均每月来馆读者人数仅为5 000-6 000人次,平均每天仅仅200人次。以上绝非个例,可以说读者量的减少与萎缩是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严峻而急迫的现实问题,一个令每个图书馆人都必须深刻警醒的现实问题。 图书馆读者群体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导演这种局面每况愈下,而且愈演愈烈?众说纷纭,归纳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们“图书馆意识”淡漠,使得愿意走进图书馆的人群日益缩减,这是图书馆读者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书馆意识是人们对图书馆属性和效能的认识,以及对其需求和依存程度的感受。图书馆意识支配着人们的借阅行为。目前,很多人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不全面。只是知道图书馆是个能借书、还书、阅读的地方,根本不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功能。据有关人员统计,社会上只有11%的人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会想到图书馆。从另一方面,图书馆意识还受社会客观需求的制约,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金钱观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知识观念,削弱了从前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人们检索文献的知识和手段局限,影响了利用图书馆查询所需,因而导致了一方面因为“知识大爆炸”,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无不书满为患而利用率却又极低;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带来了人们对知识需求日趋高涨,却又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读者对文献形态的不断推陈发新,以及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缺乏系统的了解。 而近年来,因特网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通过因特网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得到包罗万象知识信息,而使用起来又十分便捷,同时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互动式的交流平台,这种全新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交流方式,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模式,使得人民群众在家,办公地点甚至任何一个场所,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从因特网上浏览或下载所需的信息,这样就极大冲击了以往图书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信息查询地位。检索手段落后,当今多数公共图书馆还处于“等米下铺”的局面,自身建设还不完善,甚至在很多小型图书馆中还没有引进网络多媒体,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新时代读者,尤其是科研读者的需求。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兴起,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广,因而导致他们对图书馆的信赖性相对也就越来越小了。 近年来,在经济大潮袭来日渐汹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图书馆已经越来越难以挽留高学历、高技术人才,“跳槽”事件频繁发生,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现象的发生已经导致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心理失衡,虽仍然坚守岗位,但已经丧失了对图书馆工作的热情。 3.服务手段落后。很难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读者人群层次化,读者年龄分段化,可我国还有一些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却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图书馆的借阅服务仍然停留在闭架,或半开架借阅阶段。读者普遍反映“找书难、借书难”。而随着社会节奏逐渐加快,各类服务行业的竞争激烈,广大读者的心里预期也逐级提高,读者在要求借书便利,手续快速简捷的同时,也心情轻松。因此那些落后的借阅方式、跟不上社会节奏的服务手段,读者将会产生厌烦和倦怠感。久而久之,读者便不愿再到图书馆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吸引着人们,多媒体的感官享受诱惑着人民,有些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更令率先实现小康的中青年眼花缭乱。特别是电视文化,网络媒体更吸引着社会大批娱乐消费型的读者,这无形中也挤压了人们读书的时间,更让一些人无心读书,甚者对古人一直倡导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嗤之以鼻,全盘否定。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社会现状下,走进图书馆的个体正在逐年下降,读者人群逐渐单一,在现今的读者中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中青年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不可否认社会压力是造成这两个读者群体日渐远离图书馆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图书馆阅读、查询、学习,已经不再是广大人民群众脑海中的第一选择,图书馆读者群体更是已经慢慢被青少年和老龄读者人群所占据,这个遗憾的局面令每一个图书馆人痛心疾首。 图书馆读者群体流失的建议 1.图书馆,这个曾被誉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中心,不应也绝对不允许被慢慢淡化在人们的意识,远离人们的学习生活。图书馆应该积极借助广大的媒介工具,多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其自身,让人民群众更鲜活,更立体的了解图书馆,改变营造积极的公众舆论,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誊,让社会更多的了解,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它不仅能增长人的智力和能力,而且还能给人一种精神力量。一本好书,不但能给予你知识的乳汁,还如同良师益友,能帮助你克服困难,鼓舞你勇往直前。图书馆中许多优秀的图书,都是人类伟人实践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加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社会文化职能,针对不同的读者人群和社会需求,开展读者教育。拓宽服务对象,在留住并扩大原有读者人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中青年读者,改变被动服务的局面,主动走出馆门,深入社会,为全社会服务。而这些不仅仅是每个图书馆人应尽的义务,更应该让整个社会行动起来,使之成为一种风气。相信当这种风气成为一种风尚,政府所倡导的“全民阅读”将不再是一种梦想。 2.在现有馆藏资源下,积极联络资源共享,实施馆与馆之间交叉协作,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实现馆际一体化模式。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就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而作为“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公共图书馆,更应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现有查询检索手段下,大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在录入、编制、入库等采编、流通环节引进数字化管理模式,这样既节省了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又大大缩减了广大读者的查询检索环节。 3.从技能方面、精神层面、身心各方面关注图书馆职工的成长。切实做到定期对馆员的技能培训,尤其要重视网络化、数字化、媒体化,对每一个图书馆人的知识结构重新做调整,掌握新技能,提高专业水平。 重视并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弘扬敬业精神,树立新时期下的价值观念,端正职业目标,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对图书馆一些相对人流较大,场所封闭,容易受空气污染的环境多加改变,加大对改善“职业病”的重视和投入。提高关注图书馆职工心理层面的辅导,避免因工作负担的加重、知识能力的不足或工作经验的缺乏给馆员所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缺乏职业目标感和职业幸福感。制定奖惩严明的职业规范,对工作上有创新、有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以带动更多的职工多出成果。适时引进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变单一的职工结构,让新鲜的血液去激活图书馆这个日渐老化的躯壳,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以人为本”,只有内部稳定,才能更好地让图书馆服务于社会。 4.图书馆的核心就是服务,我国图书馆历来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作为服务工作的宗旨,并始终把这一宗旨贯穿于图书馆发展之中。“把读者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读者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读者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作为每一个图书馆员工都是理解读者、关心读者、尊重读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展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及他们所不能及,想他们所不能想,相信切实做到了这些,更多读者的身影将会重新出现在图书馆之中,只有让人们更大程度的依赖图书馆,图书馆事业才会再度辉煌。 结语 列宁曾指出“: 值得公共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吸引了多少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要求。”这是伟人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就是希望图书馆能为市民提供阅读的平台与条件。所以图书馆应认清形势,重新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读者需求为服务目标,推广社会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农村,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于文彬(1981.2-)男,郑州图书馆,大学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04a9161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