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和别的游记有什么区别 前言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与别的游记是大有差异。 记游的创意性 与《石钟山记》相比,《石钟山记》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游褒禅山记》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作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文章结构风格更胜一筹 前者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后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文笔简洁,语言凝练。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影响深远 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努力了就好。但是有一个前提,叫“尽吾志”。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嘛。但是还有种想法,有尽力还办不到的事么?做不到一定是没有尽力。王安石这句话之所以被广为传诵,因为它确实切中了人们的心坎。那就是每当面对不顺利或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会有负罪感和愧疚感,而人们也纵向摆脱这种不安的情绪,那么介甫公一语就让石头也“安”了。当诵念着尽力就好来“安慰”自己的时候,头是不太会高高扬起,眼睛是不太会看望远方的。就因为这样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心理情结,导致了很多原本可以成就的人物没有成就,可以成就的功绩没有成就。都去无悔了,都去安慰了。动力不见了。一个在心里没有追求完美的人,体现出来是不可能接近完美的。取乎其心上,得乎其心中。 倘若你真的认为自己尽力了,还没达到目标,那可真要“悔”一下了。为什么呢?能力不足是难以短期解决的。短期不能解决将意味着你会长期背负这么一块“短版”,随时随地可能成为致命凶器。可怕吧。不能不后悔吧,恐怕很少有人在自己亲手埋葬自己的时候还不后悔吧。如果真的以为尽力了还没做到,那赶紧后悔,这时候再不后悔,就没机会了。时间的变化不会总等着你的节奏,甚至一刻也不会。还叨念着“无悔”而不去做些什么改变,就象默默等待钟声的敲响。这个对后人影响极为深刻。 《游褒禅山记》与其他的游记相比,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叙事之后的客观真理。成与败不是我们个人所能预料和决定的,我们要有成功的方向,向这个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伪,发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考虑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该吸取的,哪些是该舍弃的, 认出了庐山真面目,才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终达到山峦的顶峰,览尽无限风光! 参考资料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0ec81e5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