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时间:2023-02-21 11:36: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3. 学习本文因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点文言现象积累,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难点:学习本文因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欲于海”,灵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板书题目与作者) 二、 课前检测

重点字词

1.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2.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3.则其好游者不能

4.盖其又深,则其又加

5.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6.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7.孰能讥之

8.后世之而莫能 翻译: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三、 研读课文


1、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它与第四段有什么联系?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第二段游洞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本段记叙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主要心得是什么?若要成功,需要哪些条件呢?如何理解它们的关联呢?(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三个条件:“志”“力”“物” 联系(关联)“力”与“物”是两个客观条件,“志”作为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

4、王安石提出“尽志无悔”有什么深意?(知人论世)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排除万难,推行新法。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四、 写作特点

由褒禅山和华山洞的得名原因生发“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 由游洞经历生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人生态度。

特点:因事明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4d362a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