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时间:2023-01-29 14:27: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孟子性善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作者:白静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9

[摘要]孟子的性善论在道德意义上定义人性,以心善言性善,认为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性。他的论证在逻辑上缺乏必然性和严密性,存在内在的矛盾,但它的精神作用远远超越了其逻辑上的不足,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人性善 逻辑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5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41-02 孟子的性善论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中已融入到整个民族的灵魂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伦理道德的形成有着影响深远。尽管他的论证在逻辑上缺乏必然性,但在精神价值上对当代大学生仍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一、孟子的性善论

人性即人的本性、本质。孟子所说的人性是在寻找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有属性。在《孟·告子上》中,告子认为生之谓性,即从人天生的自然禀赋、生理本性来言说性。孟子反驳他的观点,认为如果生之谓性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也就是说如果把人生而具有的一些生理上的本性、欲望等作为人性,那么人与犬、牛就没什么区别了,也就是说人与禽兽无异了。

人区别于禽兽的最本质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孟子日: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凡是人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这四心的外在表现分别是仁、义、礼、智,不具有这四心的就不是人,而是禽兽,由此可以看出,孟子以这个概念来区分人与禽兽。张岱年先生曾说:孔墨都没有论心的话,第一个注重心的哲学家,当说是孟子。”“这个概念在孟子的思想中有特殊的含义,他认为耳目之官不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尤之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意思是与其他器官的区别在于能够思考,思考便有所获,不思考就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迷惑,人应该首先发的主宰作用。另外,不同的的相同之处是理和义。所以,孟子是以义理之心来定义人的,实际上是在道德价值的意义上来界定人与禽兽之别,正如我们中国人在评价一个恶人的时候会用到禽兽不如这个词,人就是因为存有四心,而在道德这一点上要高于禽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四心,具有仁、义、礼、智,也就是说人心是善的,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所以人的本性是善的。徐复观先生在探讨中国人性思想时指出: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专以心的作用指正性善。因此,孟子由人心善达到了人性善。

二、孟子性善论存在的逻辑问题

孟子以心善言性善,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此人心是善的,为了论证这一点他举了一个例子,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人都有同情他人的心理,如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跌入井中,都有惊骇痛惜的心情,不是因为要同小孩的父母结交,也不是要在邻居、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显然是不严密的,我们完全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并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的,不完全归纳命题在逻辑上不具有必然性,只要在现实中发现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它,而在现实中找到这样的反例是有可能的。另外,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侍天也。(《尽心》)这样,孟子就把人性善归结为上天的赋予,为人性善找到了形而上的先验意义,但心善的论证并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另外,孟子在道德的意义上定义人,具有四心的就是人,不具有四心的就不是人。但怎样才能判断是否具有四心,只有根据行为和表现。表现出仁义礼智的就是人,不具有仁义礼智的就是禽兽,那么,在生理上界定为人的人如果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仁义礼智,那也不是孟子所说的人,而是禽兽。孟子实际上就预设了只有善良的人才是人,不善良的人就不是人。而孟子又说,人之所以有不善是因为受后天环境、情势的影响,不是本性不善,既然不善良的人应该划归为禽兽,那么就不应该有善的本性,这样孟子的性善论就出现了内在的矛盾。 三、孟子性善论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上,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或道德信念,往往都有超越逻辑的内容,既不是逻辑所能完全证明的,也不是逻辑所能彻底驳倒的,它发挥某种精神作用的历史远远大于、重要于它是如何被证明的历史。虽然孟子人性善的思想不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但其所表达的对人性的信仰和理想却对中国人和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道德价值崩塌,文化精神陨落。孟子在见梁襄王时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说不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说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争霸不惜牺牲许多人的性命。面对如此混乱、残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而仁政的内在根据就是人性善。孟子人性善的提出希望能够重新设定道德价值标准,实现儒家思想价值,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孟子的思想并不被统治者采纳,而被认为迂阔,但人性善的思想却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已深入到民族的灵魂中,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认为人是德性的存在,善良是人的天性,只要充分发挥人心的职能,反求诸己,就可以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就为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提供了内在的依据。以人性善为基础,他又提出了培养浩然之气、舍身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提高个人修养、实现自身道德价值的路径和目标。特别是当代中国,物质生活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面临目标的重新寻找与信仰的缺失,普遍感到非常迷茫。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孟子人性善的思想给了大学生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走出物质欲望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找回自己的内心,实现人性中的善。

其次,有利于大学生在心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大学生正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可塑性很强,虽然思想已较为成熟,但还是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或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如果遵从孟子的性善论,把人性善作为自己的本性,并努力坚守自己的本性,本能地以善的视角审视整个世界,把追求善作为实现自己道德价值的终极目标,那么抑恶扬善、积善行德就会成为大学生要遵循的道德准则。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以心善言性善,认为善是人所固有的天性。虽然其论证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必然性,但却对当代大学生保持善良的天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冯秀云.试论孟子心性论的构建[J].作家,20104):124.

[4]李佳.孟子反求诸己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f601f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