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联结的探讨 作者:赵文娜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2期 摘要如何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微观个体又是如何结成宏观社会的?这是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层面来探讨,微观个体是如何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宏观社会的。 关键词微观个体 宏观社会 联结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98-01 20世纪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微观和宏观理论的分化,微观社会学侧重从分析个体的社会行动入手,来研究微观个体的现实生活,而宏观社会学偏重于分析规模较大的宏观社会过程。那么,微观个体既然存在于宏观社会中,是如何与宏观社会发生关联的?宏观社会又是如何呈现于个人的呢? 西方社会学学者面对这种无序状态,认为若不能解决目前社会学理论分歧所面临的困境,就会阻碍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一些社会学家试图从微观和宏观的分野与整合的视角切入,来探索微观人际互动和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结关系,布劳、吉登斯、柯林斯作为杰出的代表,值得我们进行解读。 一、布劳 社会交换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布劳是这一理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通过分析简单的个体之间的交换是怎样转变成复杂的社会结构中的交换关系,超越了微观个体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微观和宏观的联结。具体表现在: 第一,个体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结构当中,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换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在宏观社会结构中,人际交往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是超越时空间隔的。布劳提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享的标准,使参与交换的各方都能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行交换活动。”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规范是:以共同价值为中介的间接交换代替了微观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换。 第二,布劳认为社会关系还涉及到这样一条原则:“即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施恩,尽管对于某种未来的回报有一种期望,但在事前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不过一旦不再做出回报社会交换行动也就停止了。”这样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依靠扩大周期性的互动在社会关系中产生了信赖感。 二、吉登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东尼·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理论中的微观与宏观、个人与社会,是一种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并针对宏观——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对立,提出了“结构与行动者的二重性”,具体思想包括: 第一,个体作为行动者是有知识的,这些知识既支持行动者,也审视自我的行动情况以及他人的反应,行动者在潜意识里也会期望了解社会环境中的日常规范。 第二,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与社会制度的构成,都是在日常司空见惯的活动中形成的,过往的历史会作为记忆痕迹而指导行动者现时的行动。 但是,吉登斯的推理中存在一种充满争议的循环论,即:结构使行动结构化,而行动也具体体现结构并再生产结构,结构又再使行动结构化,周而复始,这些过程同时发生,有玩弄文字游戏的倾向,体现出把结构还原为行动的倾向。 三、柯林斯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提出,微观的个体行动者在特定的情境中不断互动,随着行动者数目的增加而在时间和空间纬度不断的扩展和延伸,形成“互动仪式的链条”,并最终形成庞大的宏观社会结构。他认为通过三个纬度,社会结构变得逐渐宏观化。“第一个是参加际遇的行动者人数的增加;第二个是行动者在互动中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与过去际遇的联系程度;第三个是产生际遇的互动仪式的物理空间的数量与模式,这三个纬度不断地扩展形成宏观的社会结构。” 因此,柯林斯认为宏观结构是际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积累形成的。“际遇是基本微观单元分析的主要方式,是指一个共享的对话现实,包括拥有不同资源与动机并参与互动的行动者之间的协商。”如果个体行动者之间的际遇在时间上不断地重复,使越来越多的行动者加入这些互动仪式链条,同时在空间上不断地延伸,形成不同的布局,最终出现互动的宏观社会结构。 四、现实的反思 探讨了上述三位社会学家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关系的学术建构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宏观的社会结构是当两个行动者的简单关系发展到多个行动者的复杂关系时逐步形成的。布劳提出的共享价值观和制度化的社会规范;吉登斯提出的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柯林斯提出的把社会结构看作互动仪式的链条,无一不体现了这些社会学大师的艰辛探索。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是通过与组织的联系来与社会相通的,组织的出现成为微观个人与宏观社会的结合点,行政组织正是这样层层地将个体与宏观社会紧密连在一起的。个体基于信任和对社会报酬的期待与其他个体交往,这种个体间的交往逐渐发展为群体间的交往,个体交往的公平性原则同样为群体所遵循,产生了制度化的社会规范,在空间和时间的阻隔中架起了有力的桥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宏观主义认为社会是真实可见的社会结构,微观主义则认为并不存在所谓可见的社会,自从有了微观与宏观视野的分离和脱节,二者的对立就从来没有停止,也没有真正分出高低来。宏观研究脱离了组成社会的个体,结果是社会只剩下了抽象的空壳,微观研究脱离了个体所依存的社会,无从体现源于个体又高于个体的社会性。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在宏观社会中,个体的理性行动是如何相互作用进而上升为规范、系统甚至制度的,个体的理性行动又是如何达成协调一致的?其实它们是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既没有纯粹的社会,也没有纯粹的个体,有的只是在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实践活动的微观个体。 参考文献: [1]饶旭鹏.论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报.2004(3). [2][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 [3]李康,李猛译.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89. [4]张军,储庆.微观与宏观社会学理论融合的经典路向.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 [5]JonathanTurner.thestructureofsociologicaltheory.Crawfordsville:theDorseyPress,1986.fourthedi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27b4b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