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主要定义和简答

时间:2022-04-16 06:29: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摒弃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

文化景观: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或者: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被称为文化景观。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

工业枢纽:由若干工业区和众多工业电所组成,是工业城市中那些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并有交通枢纽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中心相配合的佼佼者。

宗教地理学:研究不同宗教的区域分布、宗教的源地、教义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的科学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个功能分区在城市地域上的排列与组合状况。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功能文化区:是按行政或某种职能划分的文化区。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面积从几平方公里到十几平方公里,部分分布在矿山、林区和水电站,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城市。

城市地域形态:是指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如:团块状、狭长型、组合型、一城多镇等。

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地理格局: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如: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或一超多强等。

政治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政治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科学

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口容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工业地区:是由两个以上的工业枢纽,聚集在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旅游系统:是指由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系统。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结构被称为政治空间结构。

文化区: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分布的范围。或者说,根据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异 所划分的地域单元。

人口构成: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人口构成: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工业地带:是由重要交通干线连接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工业枢纽等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系统。在地域上往往表现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城市带。

可能论:是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和他的学生白吕纳创立的一种人地关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类如何利用地理环境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地域单元。

文化适应:是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

亚洲地理人种:又称蒙古地里人种。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

日耳曼语族:是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主要包括德语、英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爱尔兰语、冰岛语等。

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要素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被称为政治地理过程。它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等方面。

文化决定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该理论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相反,过分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斯拉夫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主要包括俄语、乌克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语、克罗地语、塞尔维亚语、马其顿语等。

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又称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其涵义是: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人口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依次类推,其公式为Pr=P1/qr

传染扩散:又称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口自然结构:是指人口各自然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人口种族构成、人口性别构成和人口年龄构成。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1简述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

1)二者在其发展中,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形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1)二者的传递和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是先天的;文化特性是后天的。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文化特性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屋中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在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4)二者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生物受环境的制约非常严格;人类虽然也受人类社会的制约,但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2简述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主要区别及其在中东的分布范围

逊尼派和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信奉的经典不同:逊尼派奉《古兰经》和《圣训集》为经典,而什叶派只信奉《古兰经》,但不信奉《圣训集》2)逊尼派承认穆罕默德之后的四任哈里法为合法继承人,而什叶派只承认四任哈里法之中的阿里为合法继承人(3)逊尼派温和,什叶派激进(4)什叶派在中东主要分布在伊朗和伊拉克南部,中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逊尼派穆斯林

3克来因综合国力方程PP=(C + E + M).(S + W)中,各字母分别代表什么涵义

PP表示被确认的国力;C表示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E表示经济能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M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表示战略意图;W表示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的意志。 4简述马汉的海权理论

马汉是美国海军军官,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因创立海权理论而著名。他的理论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海上力量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2)一个国家获得海洋大国地位的能力取决于他的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其中,一国海岸线的长短和优良港湾的多少比领土的大小更重要3)马汉的海权理论迄今仍然是美国制定全球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5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北半球人口密集,南半球人口稀疏。2)中纬度地区人口密集,低、高纬度人口稀疏。3)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4)海拔500米以下人口密集,500米以上人口稀疏(5)欧、亚两洲人口密集,其他各洲人口稀疏(6)城市地区人口密集,乡村地区人口稀疏 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哪几层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其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五层含义: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7近代城市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全世界的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世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2)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出现了地域上连片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3)城市功能向综合性方向发展。4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原有的单一城市向组合型城市发展。 8简述文化扩散的几种类型。

文化扩散可分为两大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情况不同,又可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三种。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的人类群体迁移到新的地,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这种扩散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易于保持这种 9简述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圆模型。

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来的他以芝加哥研究为依据,将城市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带:第一带是中央商业事务区;第二带为商业和住宅相混合的过渡带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第四带是中产阶级住宅带第五带是通勤带,是一个高收入阶层居住区域,也是城乡交错地区

10简述行为地理学中人们进行决策的行为过程

根据行为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们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均有一个复杂的行为决策过程:首先人们根据行为目的,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获得的地理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过程,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地理物象(即意境地图或心理图谱),然后对地理物象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生理和心理的自然过程,由环境评价和环境情感两部分 组成,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这就是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 11政治地理过程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四个方面。

1)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如„„。2)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3)政治分离:„„(4)主权的变化:„„ 12、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主要有集聚力和离散力

1)集聚力:<1> 集聚力指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2> 形成集聚力的原因:a 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b 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离散力:<1> 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转向郊区的力量;<2> 形成离散力的原因: a 社会方面; b经济方面。 13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自然环境 从地质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城市的生物环境等方面论述2)社会经济条件从社会发展 城市的发展历程、政治因素、交通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 14试述关于人地关系的理论与思想的主要观点

1)环境决定论: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和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及亨丁顿;代表作是《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和《气候与文明》;缺陷是过于强调环境的作用,忽略了热的主观能动性。2)人地相关学派:核心思想是人和地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它们能否为人类利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白兰士和白吕纳;代表作是《人地学原理》;缺陷是没有提出积极有效的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方法。3)区域学派:核心思想是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赫特纳和美国地理学者哈特向;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4)景观学派:核心思想是应当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代表人物是:施吕特尔和苏尔。5)文化决定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作用,人又受制于文化,所以被称为文化决定论。 15试述旅游开发的区域经济影响 影响分为两方面:1)积极作用:a 促进经济发展; b 增加外汇收入,实现国家的收支平衡;c 增加就业;d 增加税收; e 优化经济结构;2)消极影响:a 旅游业过度超前发展;b 引起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上涨。 16简述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人口迁移法则

1)大部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又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迁移倾向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原地向目的地的人和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又祖国携带家眷全家一处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306ebfdaef5ef7ba0d3c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