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教育:www.艾德.com 子女的婚姻家庭观源于原生家庭 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我们期待盼望有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不断地在大脑中组建蓝图。可是当自己真正组建一个家,在家庭中扮演者自己的角色时,大部分人却会觉得似乎和自己想象和构建的完全不一样。 本该是很亲密的人为了一些小事互相伤害,有时候在盛怒之时甚至口不择言,渐渐的两个人开始渐行渐远,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样子,为什么没有按照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很多人会在心里打下这么一个问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在岁月的长河中,家是我们的起点,我们深信“家”的功能和角色必然持续影响着每一个人。“家”,开启了个人生命史的扉页,也时时刻刻影响生命的轨迹。我们生活的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也会持续不断的影响着我们新组建的家庭。 父母爱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婚姻观,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复制父母家庭模式,可能自己都没有发觉,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在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双方所受到的教育方式,父母相处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对于“家”的期待 在一个“原生家庭探索”的成长团体里,笔者带领着成员们分享每一个人心目中对“家”功能和角色的期待。令人惊讶的,每一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家”竟是有如此不同的风貌!以下是成员们的分享: 幸福快乐的泉源、心灵的避风港、身心的休息站、人格塑造的场所、最舒适的旅馆、可以表达自我的地方、容许人“狼狈”的地方、进去就能被接纳的地方、不会孤独世界、向前冲的原动力、受委屈时最想去的地方、游子们永远的归乡、孩子羽翼渐丰而展翅高飞的窝巢、青少年最想离开、又最想回去的地方 、在于人间的天堂 、永远的最爱、寒风中的火炉、料峭春寒中的一股暖流 ……… 然而,虽然大家对家庭有着许多美好的期待,但再更深入的与各组分享后,却有一种遗憾的气氛流动在团体之中。似乎对大部分的成员而言,能在现实生活中落实对家庭的期待,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为什么家庭对我们如此重要,关系如此的亲密,但是“家”却会伤人呢?会令人失望呢?面对“家”带来如此矛盾与复杂的感受,驱使着我们从不同的面向来窥探“家”。 明示 (explicit) 与 隐喻 (implicit) 的家庭规则 艾德教育:www.艾德.com 在家庭系统中,存在着明示及隐喻的家庭规则,而家庭规则决定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心态,并且变成家庭生活的管理原则。而且,大部分有影响力的家庭规则,都是没有写下来或明确讲出来的隐喻规则。小孩在语言尚未发展成熟的时候,就已经有能力观察到或体会到,家庭关系中一再上演的“重复”行为模式。最近报上连日报导的一篇骇人听闻的家庭悲剧,辛苦将孙子一手抚养长大的奶奶,竟然因为不给孙子红包,而遭孙子同其友人下手杀害。凶手的父亲说:“自从离婚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就将独子交给自己的妈妈照顾,妈妈从小十分疼爱这个孙子,这个不孝子怎么下得了手呢?”,凶手却对警方说:“从小就看到爸爸对奶奶很凶,他自己要不到钱,也会打奶奶啊!我只不过是学他的啊!不行吗?” 所以,从这个案例来看,小孩子被教导的规则和真实经验的亲子关系,似乎彼此冲突。然而,父亲平日口头教导的“明示的家庭规则”,似乎远比不上本身行为所建立的“隐喻的家庭规则”,这不正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的意思啊!有时候,尽管我们不断地教导孩子该如何做人处事,可是自己的行为却教导孩子另一个不同(甚至于矛盾)的家庭规则,让孩子无所适从,一旦孩子违反“明示的家庭规则”,反倒会大加挞伐,指责孩子不受教。 另一种具有影响力的“隐喻家庭规则”是父母在争吵的时候,不自觉地各自拉拢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个阵在线。很多家长都教导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尽起自己的本分。可是一旦父母的角色和功能因夫妻关系出了问题,便会把孩子卷入了夫妻的战争漩涡,子女不知不觉被要求扮演“保护父母的角色”,而父母无形中却转成孩子,扮演着需要被保护的角色。于是正常家庭的功能因此起了变化,对孩子而言,原本“家”是一个温暖、安全、亲密和归属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冷漠、无助、疏离和不安全的地方了。 会遗传的家庭价值与行为模式 玉环与景明终于在众亲友的祝福之下,完成了婚礼。两人决定到夏威夷去度蜜月。景明是一个很细心的男人,每次出门行李中总是塞满了大包小包的生活必需品,连雨衣、电池都不会少。但是玉环却觉得轻装出门,才能够真正享受度假的情趣,若有任何需要当地采购就好。结果各持己见的两人,为了整理行李的问题大吵了一架!这场吵架把两人都吓着了!景明认为恩爱的夫妻是不吵架的,从小到大他没有看过父母吵过架,怎么自己刚结婚就吵架了呢?玉环却对新婚的吵架感到十分害怕,因为从小就看着父母吵架,吵架的紧绷气氛让她感到十分的担心害怕,所以对于人际的冲突是绝对避免的,才刚新婚就吵架,让她不禁担心自己的婚姻会如同父母的婚姻一样,常常为了一些小事而吵闹不停。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曾经说过:“两人的婚姻床上,躺着六个人”,除了看得见的丈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98379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