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原生家庭》不幸者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者用童年治愈一生

时间:2023-02-25 01:22: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读《原生家庭》不幸者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者用童年治愈一生



原生家庭



很多时候,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现在的性格、对待事物的态度、日常生活与他人的交往甚至包括自己最讨厌自己的部分,撒谎、懒惰、暴力、酗酒,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童年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那些在当时看来是细微的影响,如今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因素。而这,便是原生家庭。

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个事件,在诧异的同时我们会深思,为什么会有人做出这样的事情?而经过大量案件的追踪,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后天性格的形成与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存在并不合理



从有记忆开始,最先是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而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而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负罪感。随着我们步入成年,这些种子也会长成无形的杂草,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侵入我们自己的生活。

几千年前《礼记》都在说道“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而我们自小听到的话一直都是“妈妈也是为你好”“你要听妈妈的话”这类的话,孝道流传两千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扎根太深。

而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影响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年,我们也已经知道幼年时期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至深,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这样一直接受吗?

家,本身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但同时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有毒父母”这一词,让我们或多或少了解了,“有毒父母”是很多父母的原型。



否认是保护的最好方式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仿佛在书中找到了我小时候的影子。 “你都那么胖了,还吃什么吃”

“我给你说啊,男人就是靠不住的,你自己好好努力” “你怎么那么蠢啊,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有这回事吗,我已经忘了,是你记错了吧”


“他们也是为我好”

当我们小时候能够接受父母是为我们好这句话时而接受了一切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导致我们成年以后的各种结果时,我们也在否认,否认这是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而往往“否认”是最简单也最有力的心理防御方式。它借助虚假的现实来极力缩小,甚至是否定痛苦的生活经历所产生的影响。



但否认带来的宽慰不过是暂时的,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否认是情感高压锅上的盖子:锅盖在高压锅上放得越久,积聚的压力就越大。锅内的高压迟早会将锅盖“砰”地掀起,呈现眼前的将是一场情感危机。到那时,我们将不得不面对此前一直竭力回避的问题,同时还要背负巨大的压力。

如果我们能够早点坦然地面对这种否认心理,便能像打开锅盖上的压力阀一般,轻松地排解压力,化解危机。遗憾的是,你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你内心的否认,你的父母也有他们的否认体系。

当你竭力去重新构建自己过往的真相时,尤其是当事情的真相使他们颜面受损时,你的父母很可能一口咬定“哪有那么糟糕”“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甚至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些说法会阻挠你重建个人历史,令你对自己的印象和记忆产生怀疑。它们会削弱你对自己感知现实的能力的信心,让自尊心的重建变得难上加难。

本书中有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感同身受。父母不知道该怎样爱我时,她的意思其实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展现爱的行为。如果你问很多父母,或者任何有毒的父母是否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都会强调说他们很爱孩子。然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没有感觉到被爱。

有毒父母认为的爱,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抚育和安慰行为。很多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都对爱的含义和感受感到困惑。他们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实际上却并没有赋予他们真正的爱,反而令他们觉得爱是一种混乱的、戏剧性的、令人困惑甚至痛苦的情感——他们必须要牺牲自己的心愿和梦想才能成全爱。

很明显,他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爱。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爱并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当你理解了什么是爱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意识到你的父母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样爱你。尽管这个事实很可悲,你也只能选择接受。而当你清晰地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损失后,你也将为自己的生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始接纳那些真正爱你的人,他们会赋予你应得的、真正的爱。

重新定义爱

我们或多或少或明显都曾受到过来自父母有意无意的伤害,但这种伤害并非永远根植于你的体内无法消除。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治愈工具,它不仅仅适用于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的人,同样也适用于对感情过分执着的人。它根据简单的实例引起你的共鸣,使你轻松判断你是在原生家庭受过哪种伤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2cb8c32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