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1.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用样本估计总体,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2.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下册学习了“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就从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定义及其应用. 【难点】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及教学措施: 本章内容要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探索有效地教与学的各种方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在教学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整理学生已有的关于这三种统计量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3.合理使用计算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的研究带来很大变化,为统计工作的高效、准确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对于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章中,编写了使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内容作为必学内容,还编写了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集中统计量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等.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内容及课时安排: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2课时) 4课时 20.1.2中位数和众数(2课时)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1课时 20.3 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1课时 的数据分析 单元概括整合 1课时 测试及评价 3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ded2fb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