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 请从心开始

时间:2022-04-11 10:24: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和谐 请从心开始

当今世界,物质极大丰富,社会迅速发展,文明有序进步,但同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也伺机作怪,腐化堕落、盲目攀比、自我中心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你痛苦、无奈、没有方向时,在人类文明的奇葩中,你会发现老子《道德经》灿烂的光芒,并把它作为心灵的归宿,浮躁的冷却剂。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常”是大道的根本规律,物以和为常,知和曰常,是永恒的。阴阳和谐,把握万物的根本规律,才能“曰常”,才能“曰明”,才能“自胜者强”。心正气顺,心平气柔,心慈气和。“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反对极端,说:“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极端必然会走向反面,只有平衡、和谐、稳定,才能处于最佳状态。老子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对世人指点迷津,不要人们贪得无厌,并告诫人们侵害国家和个人的利益,私妄作祟,是不会长久的。老子在第十二章继续阐述物欲之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指出“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是诱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的根源,指出只有“为腹不为目”,去浮躁,除名利,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自然境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即魂魄)指人们的形体和精神,抱一,即合一,这是说,一个人要健全自己的思想,必须形体表现和精神思想合一,明礼诚信,处于和谐的境界,不能说的一套,干的一套,口是心非,两者偏离。又在第五十六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说:“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理想的人格形态是挫锐、解纷、和气、同尘,而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封闭的隔阂,超越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的局限,以开阔的心胸与无偏的心境去待人接物。老子在这一章又说:“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就是说,人要同心同德,心相印,意相随,信相交,息相通,讲真话,办实事,讲诚信,要文明,“故为天下贵”,这样,才能达到“玄同”的境界,即和谐的境界。

总之,无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抑或抚慰心灵,修养自身,都可以从老子和谐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加大老子思想的研发力度,充分发掘老子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共同努力,创建老子描绘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家园,享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平和人生。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看望他。说到“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诚如季老先生所言,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最根本的是人内心的和谐,也就是一个人要处理好与本我、自我与他我的


关系,不断追求内心的和谐。这个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举个例子,同样是吃饭,睡觉,却有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虑;睡觉时,颠倒梦寐,梦着梦那,思绪万千。而有的人,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当然,这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现象,说起来影响不大。然而,一旦把这种不和谐的心境带到工作中,势必影响到工作的状态,这可就不是小事了。实事求是地讲,基层工作的确艰苦,工作劳累,情况复杂,责任重大,劳心烦神。加之基层干部大都处于事业和人生的“爬坡期”,工作压力,家庭负担是难以避免的。然而,一个人一生中都会都会遇到许多人和事,进而产生内心的感受,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甚至仇恨等等,这些都是无益的,就像电脑中的病毒、垃圾文件,应该及时删除。然而如何删除呢,也就是怎样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其实说来容易,做来也不难。简单来讲,配备两个医生:豁达、乐观,练好两项本领:做人、做事,多吃两样东西:吃苦、吃亏。如此,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3331c09ec3d5bbfd0a7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