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交通问题社会学分析 邹明 社会学0402班 2002040213 摘要:城市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规范和社会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同样地,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又是独立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交通社会学是探索社会交通行为、交通现象以及交通行业良性运行和整个交通系统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社会学,随着社会尤其是交通进步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而应时产生。 关键字:城市交通 交通社会学 交通问题 1.城市交通以及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本是社会系统中的要素,而且是促进社会系统不断循环流通的关系要素。但我们许多人仅仅把它看成连接经济活动四环节的经济元素,用经济的眼光来建设交通,结果使交通发展出现了不少问题。城市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通常所说的城市交通,是建立在其良性运行的基础上的城市交通。所谓“良性运行”是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在研究社会学对象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城市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规范和社会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同样地,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又是独立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城市交通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自然也存在良性运行、中性运行与恶性运行三种类型。城市交通的目的不是车辆的移动,而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如何评价城市交通的质量并不是去统计城市拥有多少交通设施、有多少交通工具,而应该去观察人们的日常活动是否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或者去看人们的生活是否存在来自城市交通的压力。不论他是拥有私人小汽车,或者仅拥有自行车,或并不拥有任何私人交通工具,都能方便地出行。 具体地说,一个良性运行的城市交通的标准应该是安全、高效、舒适、选择性好、费用低。显然,这个标准是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理想标准。但在城市现实生活中,这并不能容易达到;相反的,市交通系统的运行倒常常表现出中性运行甚至恶性运行的状态,亦即表现为城市交通问题。可以说,一个人在城市生活有许多方面经常受到交通系统的影响。不论城市居民是否了解交通系统与城市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对此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2.交通社会学的提出 交通既是社会的要素,又是一个小社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着重要影响。但从学术研究状况看,目前只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科学对交通现象展开过深入的研究;从教育教学角度看,交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基本上是由建筑工程、机车制造、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等学科培养出来的。交通科学的这种研究格局和与社会学的分离,与交通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并不相称。只要大家略加深究,都会发现作为社会系统的大动脉和重要的社会现象,交通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性;作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交通运输生产,具有半公共性;作为人类的行为本能,交通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它本身就是我们人类的生活内容。可见,交通科学的这种教研格局是有严重缺陷的,不仅不利于交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无法有效地保证交通在社会系统中的良性运行。因而很有必要对交通现象进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 交通社会学是探索社会交通行为、交通现象以及交通行业良性运行和整个交通系统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交通社会学是交通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科学,具有三方面的内涵:(1)它是用社会观和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交通系统的,属于应用社会学。首先,它用社会观和社会学视角审视交通现象、交通行为以及交通行业。把交通看成社会系统内的要素,看成联系各种社会要素的大动脉和社会有机体的循环系统。对交通的立论有别于其他交通科学。其次,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交通系统。所运用的社会学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运行论、社会文化理论、人学思想以及社会变迁理论等。所采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有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系统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等。(2)将交通置于社会系统之中进行研究。交通社会学将交通看成社会要素,不像交通工程学将它看成技术改造对象、也不像交通经济学将它看成经济元素。研究重点在于交通的社会属性、内外关系以及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机制。(3)交通社会学不仅要研究交通的静态关系,而且还要研究交通的动态运行过程。静态研究主要是探究交通的不变性质、固定的内外关系和稳定的内在结构以及其他的静态表象。动态研究主要是探究交通的历史发展、动脉循环和运行机制以及其他的动态表现。 3.城市主要交通问题 A、道路容容量严重不足 长明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年来才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日益增长的速度。目前全国,3 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人城市中, 2 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而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在道路建设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交通拥挤还如此严重?其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讨来讲,中心区的道路而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心地区,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增加的道路而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 B、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我国现有城市公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功能混乱,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汽车交通的需要,实际上将会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C、.公共交通EI趋萎缩 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 D、交通管理技术水平极其低下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现代化设施很少。由于交通设施明显小足,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国际上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比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缺乏恰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一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务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现代管理,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收益不大 另个问题是氏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解决城市交通究竞获要靠谁?是个体交通还是公共交通,这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实.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 4.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是一种以独特而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在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的论述,默顿关于越轨与失范的理论,或奥格本的文化失调说,还是科塞的冲突理论,都体现了社会学在社会问题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科塞的冲突理论,虽重点在于探讨冲突对于社会的正功能,但对于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交通问题亦具有启发性。 其实,冲突因素的积累不仅在社会政治体系内存在,社会其他系统内也有冲突因素的积累。自然地,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也不例外,其内部也同样存在潜在的或现实的冲突因素,并且这些潜在的交通冲突因素一旦从少量、分散与临时性,发展到大量、集中与持久性,就会迎来城市交通问题的高涨期或曰城市危机的爆发期,从而导致大城市交通瘫痪的危险。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伴随着转型期所涌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界的关注。由于社会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和它在社会学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描述、解释与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工作者应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当然研究城市交通问题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对其研究应从经验的现象描述到实证分析,都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最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及时的预测和对策方案。事实上,应用社会学所遵循的研究取向,即不断积累对现实问题从制度上解决之的经验,并由此形成理论,正是社会问题研究的主旨与核心内容。因此,研究或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也应有社会学思想,而严格遵循研究社会问题的“四步递进法”(即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对于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交通社会学研究人类交通权利问题的目的就是使国民认识交通的公共产品性质、唤醒国民的平等交通意识、树立自觉维护他人的合法合理的交通权的道德观念、使国家建立一个公平分布交通资源的政策环境,”交通社会学研究专家谷中原教授认为人类交通权利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的公共产品性质分析、交通资源的稀缺问题、交通成为社会权利的理由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交通权分析、交通权利不平等的根因、表现和社会影响、当代弱势群体交通权保障制度、消除不平等交通权现象的对策等。因此,在这些交通问题的产生中,交通权利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它已经涉及到了社会公平、社会合理这方面的问题。 5.结论 交通与社会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时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交通行为是社会生活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人们生活中最平常的内容。所以有必要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交通问题。 合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按照交通社会学的科学原理,将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通过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利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4a9e34eefdc8d376ee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