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的自赎》概述 闻一多曾做《宫体诗的自赎》,从这个题目来看却也有几分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关,“宫体诗”即指梁、陈、隋、唐时期存在或以此为中心的艳情诗。此类诗后人看来总体上是一个荒唐时代的诗。把诗的艺术性曲解,而后由宫廷内部向外部扩散,影响了当时的诗的潮向。初唐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出色的诗人出现,当说到此刻该有个转折或者蜕变,那却就是《春江花月夜》的所有者张若虚了。闻闻一多在写这篇《春江花月夜》的评论大部分笔墨用在此篇诗作之前,详细阐明了宫体诗的诟病之深而彰显《春江花月夜》一篇的历史作用。 约以梁文帝作《艳歌篇》,把他及仕人官宦的变态心理裸露在那个时代,而他们的堕落是无止境的,也影响了后人。只从题目来看就能大略知道他们制诗的本意,充塞的气息里满是污浊。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但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十恶不善的,宫体诗的转机来了,那粗豪而圆润的嗓子从卢照龄那里发出,他作《长安古意》,“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不知时人听了这首诗会不会热烈的庆祝一番,这一幅画涂得让人觉得又是癫狂,又是战栗,在堕落中略含灵性。卢照龄的这嗓子很好的把“讽刺”移植到宫体诗里边,在当时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了。以诗内与诗外的角度创作这首诗为《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做了个铺垫。 在这里遇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宫体诗的创作引上正轨,当时有个诗人庾信尝试了,但他的路子一开始就错了,他的目的不是使宫体诗走向健康,而是使其在堕落中灭亡,使非宫体诗代替宫体诗。卢照龄和庾信都在拯救那个时代的诗,但他们本身就存在在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即带来反作用,所以他们的功效显然不能改变宫体诗的轨道。此后又有几位诗人做过努力,骆宾王的篇幅巨大,与卢照龄的诗赋共同撑起了不小的一片天;刘希夷,在宫体诗一点点出现转机的时候作《公子行》,“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把美与心境用虚无飘渺的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哲理的韵味。这不仅使读者读之感慨不断,连诗自己也是暗自一惊,如参透了天理玄机。在这方面他近了张若虚一步。由暴风骤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到月夜风雨后的宁静爽朗,“月夜”便就是这春江上的月夜。 在人类面对永恒时会精神错愕慌神,当某些人悟得生的永恒时那绝不是件容易事,其中隐藏的奥秘和满足难以道明,只觉得肉体得到完全解脱从闻一多文中看到描述张若虚那渊默的微笑,迷惘而满足的眼神,我实在想不出那是怎样的舒心的表情。这种“中融和易”的复杂感受像是暗藏古远的地洞,与永恒的猝然相遇不是偶然。而后互文相互的手法写思妇、游子。此段将宇宙意识放进情感中,那是再纯洁不过的了。 沐浴在春江花月夜中,如在银河中飞舞般美妙。 龚德芳之《孤篇盖全唐》 比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龚德芳用古人的话说它是孤篇盖全唐的诗作。闻一多讲《宫体诗的自赎》重在讲史,而龚德芳重在讲诗的内容和形式。 诗韵是诗的灵魂,创造意境尤其重要。以常见的离别相思题材写乐府旧题,若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怎么也不会有如此的佳作,传千年而被盛赞。 前八句以写景为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江春水,潮起猛涨而江海难分,一轮明月似与海潮一起涌升跌落,那月光在万里江海上动荡闪烁,放眼尽是月的光华,构成了一幅幽美开阔的图景。船东江海中,不禁使我想起苏轼的诗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前面映过来的是月光下长满花草的原野和花林,月光与繁花交错形成三位一体的“霜”、“霰”、“花”的幻境。到此春江花月夜的大致轮廓慢慢由模糊呈现出来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概括起来无非是写时光飞逝的恍惚,但他出神入化的笔法着实使他自己的内心顿生惊叹,悟得天理的他缄口不言,沉思许久,回溯近古哲理诗人的篇句,他得到了解脱,也许过了不知多少时间,他想到了现实,着笔写自己,是恰到好处的手法。人与天地的永恒被江水滔滔涌来涌去,怕是诗人自己也不知道这代表着什么。人生易老而代代相继,明月无穷而年年相思(似),连接这明月与诸客的只有这处春江流水,而它也就成为了永恒,随后人的吟咏而薪火相传。 以上十六句写由景而叹的外物,接下来写游子思家的深情。无论是妇还是那明月楼,由妇守着的明月楼,即他的家是第一位的。游子在外漂泊,最缺少的就是家,大部分的游子“旅途”多舛,我想他虽是狂狼之人却也无奈之极,为了那山水上熬刹风景的社会,不得不放一放悲歌,赞一赞江河山川,叹一叹星月宇宙。若有若有那么一个盛唐的明君让他去治理河道兵事,不知再临江赴舟之时会否有如此感受?诗人的出现源于社会的病态,至少说是诗人所处境遇的病态。他们唯一可以起作用的就是用眼睛看,用五官感受而认真写下自己的诗作,在随身携带的泛黄的册子上。然后又匆匆离去继续寻找属于他们的羁旅生活。曹植《七哀》中咏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选择《七哀》中的这几句,曹植的典型形象大概也是诗人早已想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只不过诗人的感触略显悲壮。宋词人李清照作《声声慢》的境地与张若虚的感触也许相近吧!那种氛围极其相似。语调虽然平淡,但诗人却把思妇念家的满腔执着刻画的淋漓尽致,孤人与明月守着这春江花月夜,仿佛把月当做了伊人,把这春江当做了“明月楼”,夜也是那时的夜,只是都被那江水„„付之东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7060dd7f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