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谷 在宋朝的時候有個人叫黃山谷,他喜歡做那些淫詞豔賦,寫那些情詩什麼的,讓人家起邪思的。有一天就跟一位畫家,這個畫家叫做李伯時,是很擅長畫馬的,兩個人去拜見圓通秀禪師。畫馬的李伯時就請教禪師,禪師就跟他講,說你不要畫馬,因為你畫馬,念念都想著馬,將來就有可能墮到馬身,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為什麼不想佛、不想菩薩,為什麼要想馬?馬是畜生道,勸導李伯時不要畫馬。旁邊這位黃山谷聽了以後就在那裡笑,禪師見到他很不正經,就怒斥他。黃山谷說,難道我將來也會墮馬身嗎?禪師說你寫這些淫詞豔賦,誘惑人起邪思,你將來不僅可能馬身沒有辦法,你將來會墮地獄。黃山谷聽了以後,因為他知道這位秀禪師是已經開悟了的禪師,他聽了他的話很害怕,從此就絕筆,不再寫這些淫詞豔賦。古人還能從善如流,還能得救,如果他不停止,真的來生一定墮地獄,這一生不得好死。我們冷靜的看看這個世間,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哪怕是再有名的,你說有幾個得好死的?所以要永離綺語。講話不講則已,講出來的話必須是利國利民,必須是治國安邦,導人以正。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有一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斥之,令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沒有急於批評,卻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準時,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訝地接過糖。此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快糖放到他的手上:“這第二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王友瞪大了眼睛。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果:“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做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喊到:“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啊……”陶行知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了第四塊糖遞過來:“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只可惜我的糖用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這則小故事,告訴了我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教育一個犯了錯的孩子,如何去教育一個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的孩子。 陶先生的四塊糖,既化解了孩子與校長之間的“鴻溝”,又達到了批評教育的目的,其精妙之處讓我們後輩深感佩服。我想: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除了有必要的專業知識之外,也要象陶先生那樣用好“四顆糖”,善用“四顆糖”,真正使自己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第一顆糖——關愛 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愛孩子,關愛每一個孩子。短短一句不足十個字的話,做起來卻遠遠比說難多了。一個班幾十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樂的,有缺少溫暖的,有父母離異的,……不同的家庭環境,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個性迥異。每一個孩子就像是一本書,身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在讀懂它的同時,還要學會如何去珍視它。就像一位名人所說的:“要學會俯下身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加強與孩子情感的雙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靈的橋樑。” 李奕迅是一個特殊的孩子,什麼事都不願意開口,只會哭。我們老師簡直要成心理醫生了,每次都猜他為什麼要哭。他奶奶說以前在托兒所,老師都說這孩子孤僻,每天都聽不到他一句話。家長也很著急。我們總是想法走近他,關愛他,多和他交流,點點滴滴讓他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鼓舞,漸漸地,他愛和同伴說話了,願意上臺表演節目了…… 第二顆糖——寬容 日常教學中,經常會聽到老師們感歎: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是啊,哪個孩子不犯錯?哪個班沒有“問題孩子”?只要是一個正常的社會人,由於心理、個性、家庭條件、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原因,總會犯一些這樣那樣的錯誤。記得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要用放大鏡把別人的優點爭取來,不要用顯微鏡去觀察別人的缺點。”誠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善於發掘孩子的長處,不要斤斤計較於他們所犯的錯誤。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成為好人的心。”即使再調皮的孩子,在他們內心深處,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學習好、行為好、受老師喜歡的學生。只是他們缺少了一份自製力和恒心,經常受批評,使得他們對自己徹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負有教書育人責任的我們,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應該和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去愛護,去關心,去幫助他們,讓他們找回信心,重新認識自我,讓他們知道自己是這個集體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其實,對“問題孩子”一味的打壓更會加劇孩子的抵觸情緒,使他們頑固的堅持錯誤,不願改正。所以,我認為對經常犯錯的孩子,我們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點寬容,少一份斥責 俄羅斯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布達林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認為可以往一個蓋著蓋子的瓶子裏灌水嗎?”的確,訓斥、向家長告狀這類粗暴的舉動都不是撥動孩子心扉的辦法,只有想辦法如何旋開“瓶蓋”,將關愛、寬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穫孩子良好的行為,才能使這些所謂的問題孩子成為一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同學心中的好夥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第三顆糖——信任 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句話: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走路。每一個成年人都明白信任對自己的重要,有人甚至把信任看得比生命都來得可貴,可實際上,孩子對於信任的企盼不會比成年人少,甚至有時他們比你更渴望得到大人尤其是老師對於他們的信任。 記得上學期向家長公開活動,在語言活動“香蕉船”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看圖片學編:“XX樂得XX叫:小雞小雞,你真好!”。剛開始時,孩子們怕自己在這麼多的人面前說錯,一個個你看我,我看你,但在我鼓勵和信任的目光下,幾個大膽的終於舉起了手。此時的我及時把握住機會,及時表揚他們,給他們獎勵五角星,其餘的孩子也踴躍舉手。每當一個孩子說完,家長們都爆以熱烈的掌聲。 由此,我更加看到了信任的魅力,沒有嘗試就千萬不要放棄,就像在黎明前的黑夜,不要隨便捨棄一枚你自己心目中的石子,光明來臨時,它也許是你夢寐以求的珍寶。 第四顆糖——激勵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這說明積極的教育態度對孩子影響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陽光一樣,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鼓勵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每個孩子都有其閃光的一面,就看你有沒有發現。郁梓鈴很自由,屁股老坐不住,上課愛插嘴,畫畫亂塗一氣。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對她有了新的發現。一次彩紅屋時,她第一個畫好,貼好。我及時表揚了她:“鬱梓鈴,真能幹啊!第一名哦,厲害!”老師的讚美和同伴的掌聲給了她莫大的鼓勵,漸漸的,我發現她上課愛舉手了,畫畫、手工進步很大。 這就是陶先生的“四顆糖”給我的啟示,他使我聯想到了日常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另類的“四顆糖”。正如陶先生所說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深處。”對於在教育第一線的我,陶先生教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他的一言一行深深的感染著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愛精神將激勵我在教學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7d4cc0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