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时间:2023-10-24 22:0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王安忆先生笔端静静流淌的《长恨歌》,让读者觉之真切、细腻,又不失之犀利、充满理性。其扣人心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王安忆的《长恨歌》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1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作品通过1个女人来表现1个城市,展示出城市和女人的悲剧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剧,并探求人在命运面前无法自主的无奈和人与人之间可悲的利益关系。叙述化语言和诗化语言是《长恨歌》的语言特色,作者这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都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在故事营构上用了三个线条贯通三个叙事部分,叙事方式上王安忆一改以往的语言风格运用意象抒情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散文化的语言描写给作品增色不少,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

此书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同名,时隔千年,却同样是讲述一个悲剧故事。在书中王安忆用其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十六岁开始,王琦瑶的内心从未平静过。无论是解放前去苏州小居,还是解放后在弄堂里埋名打针,那都是暂时的,她注定要回到上海,回到灯红酒绿的酒会、舞会。那里才是她心灵的归宿。对她来说,平静便意味着空虚。那个时代的上海有着王琦瑶一样的内心,永远不会平静,浮华、喧闹、摩登便是那个时代的上海的名片。与其说王琦瑶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不如说那个时代的上海是主人公。王琦瑶代表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上海给予了王琦瑶太多的东西,或喜或悲、或哀或乐、或苦或甜,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悲哀的结束了,一个女人和那个女人的时代。

小说的特点在于:

一、语言的精妙,大部分体现在对场景的描写里。

人物的出场需要铺垫,铺垫需要描摹场景,王安忆也乐此不疲,她沉迷于在场景上做文章,先画出幅画来,再让主人公走入画里。血脉相连的弄堂,芳心微颤的片厂,昼若夜的爱丽丝公寓,落魄的邬桥,


情欲重燃的平安里,每一次主人公的不同境遇里都跟随着一个场景,故事若不发生在这里就像是道具布错了景,分毫都差不得。

二、赋、比、兴三种手法里,王安忆是用“比”的高手,她的比喻、拟人、通感做到了划水无痕。

描写时,她通常会打通人的感观,让对象变得可听、可嗅、可观,这是揉杂了语法书上多种修辞手法的集大成之手笔,它需要细腻的心和不断的思考历练。以“流言”一段为例,作者写道“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气有时是东西厢房的薰衣草气味,有时是樟脑丸气味,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它不是那种板烟和雪茄的气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敌敌畏的气味。它不是那种阳刚凛冽的气味,而是带有些阴柔委婉的,是女人家的气味。是闺阁和厨房的混淆的气味,有点脂粉香,有点油烟味,还有点汗气的。流言还都有些云遮雾罩,影影绰绰,是哈了气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尘的窗玻璃。”这样的比喻是不是叫人拍案叫绝呢?流言这个抓不住、看不到的东西在作者笔下变得有形、有气。

三、在结构方面,王安忆主要用到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整个故事以王琦瑶传奇的一生为线索,介绍了四十年间上海的变迁、文化及上海人内心思想的变化。同时,在同一时间段还有多个场景的变换,很巧妙的运用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巧妙结合使整本书显得很有条理,使读者在繁杂的线索中找到主线。在语言风格方面,王安忆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展开整个故事。在开头一部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对上海的流言、弄堂、闺阁、鸽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其如一幅幅或优美或压抑的画面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眼前。王安忆的语言是细腻的、丰富的,她的每一个描写都是那样的逼真、和具有灵活性。

在王安忆笔下的<长恨歌》里喟叹上海弄堂的曲折隐晦的流程时,毫无保留地选择了低缓如水却蒸腾着凄楚的笔调:如写到面上喧杂嘈闹其实里子渴盼安恬的闺阁时,将后弄的雨写成是“窗上水淋淋的愁”;写到弄堂墙上郁郁葱葱的爬山虎是“垂垂老矣的情味”。

喧嚣后的“夜晚”是《长恨歌》中永不褪色的意象,主人公王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ab36fb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