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的光景讲道 有关“自我”的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宗教及哲学都在探讨的问题。篆刻于希腊德斐(Delphi)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并且苏格拉底也认为,能认识自己,乃是最高的智慧。近代西方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尼采(Nietzsche),则倡导“超人哲学”,强调人可以用意志力,不断地自我超越。 在中国,早期儒家之中,孔子很少提到人性的问题,反而是孟子极力强调“人性本善”的观念,并以此为他“仁义之道”的基础。但是在他之后的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的观念,并藉此强调礼教。他的一些弟子们(如韩非子)受到他的启发,又创立了法家,推广赏善罚恶的治国之道。 20世纪以来,特别受到心理学的影响,西方人对于“自我”概念的认识,又有很大的转变。其中大致上可分为三大阶段与派别: 自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开始萌芽,而以弗洛伊德(Freud)为始祖的“心理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从梦的解析,强调一切人的行为主要都是受到性需求的潜意识所操纵。 20世纪开始发展的“行为学派”(Behavior Science),则强调人的行为会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并且由于人性倾向好逸恶劳,因此主张以奖惩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这一派的观点,与荀子的性恶观点有些类似。 1960年代以来,“人本心理学派”兴起,成为当今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基本上是好的,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与机会,人的“自我”就会自主地去发展、成长,进而实现其内在潜能。因此他们强调“自我评价”的影响力,主张采用“肯定自我”的途径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他们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观念相当接近。 然而基督教的自我观,似乎与上述这些观点都大相径庭。因为基督教从第五世纪的奥古斯丁以来,就强调人有“原罪”。这样对人性的观点是否太消极了?由于这种对基督教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可能导致很多人对基督教信仰敬而远之。然而,究竟人的本性是性善或性恶?这个问题,仍是探索人生不能逃避的问题。 在圣经的《以弗所书》2:1-20节中,保罗针对人性的问题,提出了基督教独特的观点。他先分析人类困境的根源,以及我们要如何才能“破茧而出”的秘诀,并指出了一条道路,使我们能得到生命的更新与突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4d713cac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