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1989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 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 1.1840年(鸦片战争)前 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 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 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1],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 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 ,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 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 ,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 ,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 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 创 “气血学说” ,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 ,其理论基础影响至今。 1.2 诊疗技术及研究方面 远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伤外科名医俞跗,擅长外科治疗伤科疾病,公元前 476年,据《韩非子·安危》记载:扁鹊治病“以刀刺骨”, 公元前 475年一公元 220年,战国秦汉时代之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当时诊治剖伤、骨折的丰富经验,包括手术、方药等,记载用布带包扎固定外伤,可以说,这是最早应用的外固定疗法,其中应用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是世界上应用水银于伤外科的最早记载。 《内经》为中医骨伤的诊断奠定了基础, 其《灵枢·痈疽》有论及运用截趾术治疗“脱痈病 ” ,《金贵要略》记载导引吐纳膏摩等方法治疗,为伤科功能锻炼奠定啦基础,著名外伤科医生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进行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遥遥领先 。公元四世纪,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并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口腔内复位法 ,及最早的中医导尿术“口吹一液体倒灌式”。公元739年,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赤铜屑主折伤,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尤有铜屑,可验 ” ,这是较早记载中医骨科实验研究的文献[5],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在治疗开放性骨折、清除异物、结扎血管止血、分层缝合等方面的论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9]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提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以及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的方案。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臼分前后脱臼两型,采用手牵足蹬法整复髋关节后脱位。宋代 ·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介绍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张杲《医说》,介绍了脚踏转轴及竹管的搓滚舒筋练功疗法;《夷坚志》记载了邢氏同种异体骨移植颌骨成功病例。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创制手术缝合“曲针”。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创制麻醉药“草乌散”。 明代《金疮秘传禁方》记载用骨擦音诊查骨折的方法;;钱秀昌《伤科补要》较详细地论述骨折、脱位的诊治方法;王清任《 医林改错 》尤善活血化瘀治伤,某些方剂至今仍广为采用。 2.1840年 — 1949年 这是中医发展近乎停滞甚至频临灭亡的一百余年,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 及国人盲目向西方学习,中医 骨伤科 受到歧视,基本 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靠祖传或师承而延续下来,出现一批伤科名家 ,其对骨伤科理论与技术的继承发展,为解放后中医骨伤科领域内的蓬勃发展奠定啦基础。 2.1理论方面 晚清名医唐宗海,对骨伤血证最有探讨,其在《血证论 》中指出:“跌打折伤一切 ,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 ,与失血之理 ,固有可参 ,因并论之”,凡跌打 已见皮破血出者,其症“无偏阴偏阳之病”,务从止血为安,“止得一分血,则保持一分命” 『2』。其倡导的治骨伤血证当补气止血、祛瘀生新、消瘀定痛、通窍活血之法则,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民国时期骨伤科名医王子平、李广海、高云峰、刘寿山、陆银华等,无不尊其旨意而发挥于临床。对此,上海石氏伤科总结日:“理伤仅用外治 ,气血难复 ,恢复不易;仅用内治,则 筋骨不正。理应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 、针刺手法、央缚活动、相互参用 ,使疗效显著 ·而 少后遗、复发之虞”『3』。石氏伤科则侧重于气血之中的“气”,认为:“气血兼顾 ,以血为先是 临床常用的治标 之法 ,以气为主的气血兼顾为刻刻 留意的图本之计 ” [3] 。 2.2诊疗技术方面 晚清名医唐宗海认为 :凡失血家忌汗 、吐之法,当 以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方”,擅长运用小柴胡汤达表和里 ,升清降浊安徽徽州名医江考卿在其所著《江氏伤科方 书}(1840年)中提出了检查骨擦音 以鉴别骨折的方法『6』。晚清名医赵竹泉在其所著《伤科大成》(1891年)中,记载 了一种观察指 甲颜色来判断伤情轻重的方 法:“以我手指 甲,掐其手指 甲,放手易还原色者易治 ,少顷始还颜色者伤重,手指 甲紫黑色者不治”。『7』金倜生所辑《伤科真传秘抄》(1932年)中就要求学 骨科 者必须十分熟悉骨骼 的形态和结构 ,要求学生在黑夜里用手摸骨骼标本时能正确分辨是 何骨 。魏指薪(1894-- 1994年)就擅长用摸法来判断骨折、骨碎、骨歪 等不同,以及筋歪筋断、筋走之差异 ,甚至一些 经 x线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在魏氏的手摸之下得到了及时正确的诊断 。出身骨科世家的林如高,自幼练功 ,将气功运用于骨伤整复的手法之 中,提出了触摸、拔伸 、持牵、按正、提托、推挤 、摇转、反折、理筋、分骨等 十法,手法熟练 ,讲求重而不滞 、轻而不浮,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 民国中期即 已名传海外,被誉为 “整骨神医”[10]。四川名医杜自明(1877-- 1961年),擅长手法,其针对治筋伤难于治骨伤的特点,治骨伤常用牵、接二法复位 ,挤 、靠二法固定;治筋伤则以点穴按摩配合弹筋拔络 ,取得啦显著效果。以手法治疗著称的还有北平名医刘寿山(1904--1980年),强调伤科治疗“七分手法1 / 2doc格式 可编辑 三分药 ,在骨折复位中.以拔不开则按不正”为指导思想[4],贯彻“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这不仅符合骨伤的机制,也暗合辨证法的原理。刘氏治脱臼,强调一个。摘” 字 ,用摘法解除关节两端的重叠交锁 ,以利复位。这些简 明之要诀,极易学习者掌握和运 用,有利于中医骨伤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近代中医骨伤科重视内外并治,赵廷海主张 :在整复固定前用麻醉镇痛药,如消风散、住痛散等 ,甚则可加痹药 (指川乌、草乌等具有明显镇痛麻醉效果的药物)}整复后予活血住痛散等活血通络,促进骨伤的愈合。王子平就曾集古人之精华 ,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 ,创编了《祛病延年二十势》功法。这对我们今天如何解决这些骨伤科常见疾病 的防治 ,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借鉴的方法。 3.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革,中医骨伤科也从分散的个体开业形式向集中的医院形式过渡。全国各地有条件的省、市、县均相继成立 了中医院,并且多设有骨伤科,不少地区还建立了专门的骨伤科医院。 50年代,上海市首先成立“伤科研究所”, 20世纪70年代北京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研究所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相继成立 ,嗣后其他不少省市也纷纷成立骨伤科研究机构,80年代末少数民族地区的广西也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骨伤科研究所。这些机构的建立标志着 中医骨伤科不仅在临床医疗实践方面,而且在基础理论与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进展 。 除了医疗与科研组织机构外 ,自上世纪 5O年代开始 ,全国各省市普遍建立中医医院与中医学校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伤科人才。80年代各中医学院相继成立 中医骨伤系,除了招收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生外,不少院校还培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建国后,各地著名老中医的正骨经验普遍得到整理与继承。1958年,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等虚心学习著名中医苏绍三正骨经验,总结出新的正骨八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70年代以来,传统的中医骨伤科经验得到进一步发掘、整理与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治疗骨折、骨病与软组织损伤的新疗法。 20世纪 70年代后期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开放性感染骨折、脊椎 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等方面总结了成功经验,治疗慢性骨髓炎、慢性关节炎也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在外固定方面,各地在总结中西医固定器械的优缺点基础上,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论证,这方面工作较突出的如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折复位固定器”、天津医院“抓髌器”、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尺骨鹰嘴骨折固定器”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等『8』。1980年代以来 ,关于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等各类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关节周 围炎、骨质增生症、类风 湿关节炎、椎管狭窄症等屡有报道 ,从临床疗效 、机制探讨、药物筛选等各方面都获得全面的成果。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对上述各种常见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除外用手法及药物治疗外 ,活血化瘀、理气软坚、清热利湿、祛风除寒、温经通络、益肾养阴诸法的运用,重视以内服中药进行人体气血阴阳的整体状态和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调节 ,对治疗起到积极的综合效果。1986年 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成立 ,中医骨伤科学术交流 日趋频繁 ,一方面推广传统、有效的医疗方法 , 另一方面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入研究骨伤病治疗机理。尤其近几年,光镜、电镜、电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同位素、电 子计算机、磁共振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中得到应用。 二.目前存在问题 建国后,中医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下,取得啦惊人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 1. 目前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采用“放羊式”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中西掺和,甚至西重于中将大批尚未萌发中医思维的学子们带入迷途;现在的中医院,普遍西化,人员招聘上,动不动就只要西医院的学生,让含辛苦读的中医学子们无所适从,对中医、对前途悲观失望,不得不另谋出路。人才的大量流失,再一次让中医的继承发扬、发展创新面临危机。(继承堪忧) 2. 目前中医骨伤科自主创新的能力还相对缺乏,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总甩不开西医的影子。临床研究的失真,一条方被放到西医的不同病种中反复研究,结果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少临床工作者甚至寄希望于找到某个病的特效方,与辨证论治背道而驰。(发展堪忧) 3. 中药剂型变化缓慢,骨折后固定不牢靠,恢复正常活动晚,不能适应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 4.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疾病谱出现变化,中医骨伤科在这方面下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病人是医学前进的基础,中医要发展,靠技术抓住病人是关键) 5. 在中医骨科发展方向上,很多中医院骨科还把持不定,既无中医特色也无中医优势,严重阻碍啦中医骨科的长足发展。(医院作为坚实的基础,其走向令人堪忧) 三.展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之一,面对问题,我们坚信我们能很好的解决。21世纪是中医骨伤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拐角点,经过我们前辈的不懈努力,我们将基本完成对几千年骨科精华的搜集与整理,面对新的世纪,如何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我们的优秀成果,实现新的巨大突破,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艰巨任务,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医骨伤的繁荣昌盛、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感谢您使用本店文档 您的满意是我们的永恒的追求! (本句可删) ------------------------------------------------------------------------------------------------------------ 2 / 2doc格式 可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6fcefd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