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农诗中的智慧 中华民族的诗歌源远流长,极为丰富多彩,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到民歌民谣,组成了浩瀚的诗歌海洋,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而咏农诗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始终在这片广阔的海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农立国,农业是整个民族生存的经济基础,它为中华文明这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也为中华文化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厚重的基石。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瑰宝,自然不可能脱离农业而独立存在,正是这种经济和文化密切的关系造就了咏农诗这颗中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耀眼的珍珠。 回顾中国历代咏农诗,我们很少能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洒脱,很少能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色,更不可能品味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缠绵悱恻。咏农诗给我们的感觉很真实,时而能闻到土壤中散发出淡淡的芳草香气,时而能看到在田间辛勤耕作挥汗如雨的农民,时而能听到官吏到农家收取课税时犀利的言语„„咏农诗刺激着我们的感官,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诗中的那个场景、那个时代,和诗人一同领略古代农业文明的风采。 咏农诗是社会的缩影,历史的回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批判了奴隶主的不劳而获;“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诉说了劳动的艰难,农家的劳苦和贫穷;“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描绘了为了农民负担沉重的租税以致家破人亡的惨境;“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咏农诗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影像。 咏农诗是智慧的彰显,精神的颂歌。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宋朝的农业科技之发达,农业工具之先进,前朝无法超越,后朝无法匹敌。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工具的发明,归根到底是中国农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大诗人苏轼就曾被一种叫“秧马”的农具吸引,写下了著名的《秧马歌》。“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春雨霏霏,秧苗青翠,农夫在在田里奋力栽秧。“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藁亦可赍。何用繁缨与月题,朅従畦东走畦西。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归来挂壁従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描写了秧马的外观和使用方法,赞扬了秧马奋力农事、无欲无求的品格。“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表现了农民对秧马的喜爱。 咏农诗是人格的觉醒,自然的赞美。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的社会和黑暗的政治,迫使一大批文人舍弃官场走向山林,隐居农村,过期田园生活,从而熟悉农村,接近农民,将之纳入创作题材之中,陶渊明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的五首《归园田居》传诵至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前八句袒露自己弃官归田的原因,用形象的比喻,揭露官场的黑暗。中间八句生动的描绘简陋的草屋、周围的田地树木、远处隐现的村落、依依的炊烟、犬吠深巷、鸡鸣桑树,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后无比兴奋的心情。这是陶渊明经历辞官后的美的大发现,被压抑的高洁人格的大觉醒。 诗以育人,农为邦本。咏农诗用真实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历史,用质朴的言语赞美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让我们延续中国农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凭借自己智慧和双手,创造新的奇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81df292af90242a895e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