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何先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7年第3期 语文难教就难在学生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学语文感兴趣?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情境可能往往又会被我们忽视,像课堂上学生的动态生成,其实,它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较好素材。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课堂,更抓住了学生。实践表明,课堂中,学生自主生成的课堂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它的创意来自学生。实践也表明,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可取的,因为它反映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是课堂的表演者;教师教要创设情境,学生学要自主、合作、探究。这方面,笔者深有感触。 记得在《促织》的教学课堂上,一个偶然使我改变了整个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那天,学生喊完起立后,我开始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的情节内容。人们都说《促织》的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我觉得很有道理。不知同学们对《促织》的情节内容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什么思考和想法?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学生随口说道。“太好了,精彩”,惊诧之余的我叫道。学生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何不就用这句宋诗来展开《促织》的情节教学。于是,我立刻板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我个人觉得用宋代诗人陆游的这句诗来概括评价《促织》的情节是恰当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想了一会儿,有人举起了手) 生1:有道理。因为文章的情节起起伏伏;成名一会忧,一会喜。 生2:《促织》展开的情节内容与这句宋诗包含的内容意思较吻合。 师:能结合课文情节作具体分析吗?(学生边读,边找,边划。过一会儿,学生举起了手) 生3:“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学生照着课本读)成名陷入了绝境之处。“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惟思自尽”(学生选用课本中的句子读)成名于绝境中已无路可走。这不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吗? 师:先打断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句子的情节内容吗? 生3:成名被刁蛮的小吏报到县里担任里正,捕不到满意的蟋蟀,被杖打了。 师:很好。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报里正,遭杖刑”,这是成名“一落”,真的是“山穷水尽”了。那又如何“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生3:“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学生选用课本中的句子读) 师:能具体的说说情节内容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a0cdd6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