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校园内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

时间:2023-01-28 20:38: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现在的“差生”并非就一定是将来的罪犯,而今天的大贪官当年无一例外都是“优生”

初看标题有点耸人听闻,实则谈的是教育要回归初心,教育要回教育的本质,教育要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四年前,刚刚开始写教育博客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差生”问题的文章,题目是《你了解“差生”吗?》,被郑州教育手机报登载。 (二)

到今年已经工作15年了,也连续做了14年的班主任,对所谓“差生”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校园内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 在中小学应试教育阶段,有一个特有名词—“差生”一般情况下,特指的是文化课成绩比较差或者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

“差生”的概念渗入到很多人的观念中,它让班主任心烦,让任课教师头疼,让家长无奈,也让“后进生”自己觉得自卑,甚至破罐子破摔,自己看不起自己。

静下心来反思,校园内到底有没有“差生”?很多人所谓的“差生”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三)

首先,文化课成绩差就一定是“差生”吗?

哲学上说,矛盾具有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每一个人都独特而真实,都有自己的个性,我就是我,你同样也就是你,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别人家的。

文化课成绩的差异,从根本上而言,和每一个人的智商有关,人的智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高低的问题,更多的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有的学生物理智商很高,因此数理化试题一看就会,有的学生人文学科智商很高,因此政史地总是能考高分。

你再看看音乐班、体育班、美术班的孩子们,一考数学就会瞌睡,一到校园艺术节就成了绝对的焦点。

如果一刀切,就是比数学成绩,数学智商高的孩子自然就是优等生,而数学成绩不好音体美有特长的学生就成了“差生” 在这种衡量标准下,“差生”就产生了,很多人都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吗?这是在一种完全公平、公正、透明的尺度下进行的,问题在于,这个衡量标准本身就不科学

如果这样的话,历史上的一些知名大师可能也都是“差生”如朱


自清、胡适、钱钟书、季羡林等都是数理化成绩不及格,但是在文史哲方面做出来卓越贡献,名扬天下。 找到适合孩子走的道路,“差生”就可能变为优等生。

比如,每一届的文理分科之后,会有一部分高一阶段学习痛苦的学生,放弃理化生之后,在文科班,成绩、名次突飞猛进。

比如工作之后,我这种当年的文化课高考成绩超过重点线几十分的学生,到一些文艺表演的场合,会窘迫的面红耳赤,而当年那些所谓的“差生”则可以成为舞台的中心,万众瞩目。 仅仅是文化课成绩差一些不能够算是“差生”顶多算是“后进生”舞台变了,身份也会改变。 (四)

第二种情况,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算不算“差生”?

可以归结到行为习惯的有很多因素,比如毅力,心理素质,交往能力,自控力,甚至品行等等。这一类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毅力,自控力差,价值观混乱,受社会的不良影响比较大。

有的学生高中三年一次也不会迟到,而有的学生一周就会迟到几次,这就是行为习惯的差异。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通过改变人的思想,从而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如果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被定性为“差生”才真正的是教育的失败,真正的表明学校教育无能为力。

我向来不认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孩子”

还是上文所说,人的智商是有差异的,让一个文科生去做生产导弹的事情,可能就是搞不明白,让我一个政治教师去教物理,还是饶了我吧。

如果从行为习惯的角度,我认为的确是“没有教不会”的孩子。依靠思想的引领,情感的激励,制度的惩罚,持之以恒的熏陶,以身作则,孩子的行为习惯总是会改变的。

行为习惯一旦改变了,何谈“差生”呢?

不是鼓励或者说纵容学生不上进,一般情况下,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往往成绩都一般,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改变学生先从改变世界观开始,世界观改变了,行为习惯就会改变,接着学习成绩也会相应的提升,这种提升,更多的还是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五)

作为班主任,“差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dabf38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