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咏物言志的诗句(2) 小学咏物言志的诗句 二、托物言志 临江仙·咏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赏析: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换成了充满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毬”,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绻,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几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词的'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也是作者的志向,这样便使整阙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词中弥漫着一种潇洒、豪放、自由自信的力量,不禁让人想起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情怀。一个女子,以纤弱的柳絮,诉说男儿的志意,实在令人佩服。 【小学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dcd53a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