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要读出“五味”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文教学要读出“五味”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会惊奇地发现:全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有古文言文,每册后面另附古诗词十首,占了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看来,新教材再次将古诗文教学摆在了重要位置。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没有一个中国人(包括没有机会读书的人)不受他的影响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格言,传遍穷乡僻壤,市井俚都。从私塾、学院到新制的学堂,莘莘学子哪个不为之心动,哪个不款款吟诵。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重要功能确实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劳的。那么,古诗文究竟怎么上?是纯翻译、纯解剖,还是满堂灌、死记硬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更明确的界定。因此,教学古诗文必须改变以往做法,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那么,究竟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效果最佳?如果将“读”简单理解为唏哩哗啦的“狂喊”一阵,势必歪曲“读”的本义,一堂好的“读”课,教师应该在“读”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都要潜心构思,精心布局,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 读,就要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读,就要读出情味。 “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者也。”再扩展开去看古诗文的内容,也不外情、事、景,三者之中,情也为本。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如上沈复的《童趣》,学生童年的趣事可以说是一个动情点,用让学生先讲自己童年趣事的方法导入,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学生迅速打开记忆的相册,挑出“用泥浆当粉底糊在脸上,学妈妈化妆”“把一池浮萍当草坪,误落水中”“从玻璃缸捞出小金鱼,学爸爸做红烧鱼”等精彩的相片,都是极为有趣的。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在后来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神游于沈复的童趣之中,感受一个有情趣人的快乐。这是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 读,就要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课,那是他在夷陵中学讲学时上的一节课题为《近体诗二首》的教学示范课,他的课使当时在场的许多一线教师眼前一亮,为之叫好。整节课由自读自诵课文,欣赏品诗方法,学写诗联赏析三大版块组成,条理十分清晰,上法十分新颖。他从学法指导入手,交给学生六种高雅有趣的读诗、品诗方法。其中有一种是“用描述来表现诗境”。他先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边读边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完之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有一学生当堂对《山居秋暝》作了如下的描述: 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凉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 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他是用清丽的文字在编织着画面,文字的风格正暗合作者的旨意。这达到了读的第三个层次。 读,就要读出品味。 读古诗文要达到的第四个层次,就是要学会赏析,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一点“品头论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它要求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欢欣愉悦。这是一种心智互动的活动。它要求学生有前面的“三读”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投身作者构置的艺术图景,参与作者提供的以文本为基础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修辞辨识,画面欣赏,思路体会,情感体味,风格指认,意境探求等多个方面。譬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可以任挑一个角度赏析,或品味诗中字词“清”“白”“急”等的妙处,或品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或体味“猿啸哀”“鸟飞回”的伤感与凄凉。其中,有学生这样赏析的:“整幅画面是黯淡的,它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准备或已经跳出作者构置的精神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读,就要读出余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勾通情感,用赏析创新思路,这些都是读古文值得一试的好方法。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我在上完古诗文后,要么让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内容,要么用一句简洁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觉,要么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要么让学生续想文后的内容„„学生参与踊跃,情绪高涨,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惊讶。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来归纳《醉翁亭记》的内容,学生就用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概括;要求用一句话点评《登高》《山居秋冥》的风格,学生就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冥》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要求用屈原的诗歌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学生用“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来回答,要求想象陶渊明归隐后悠哉游哉的生活,学生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学生是真正自己思想的主人,智慧的主人。这精彩的浓缩的精华,像一朵不败的鲜花,开在学生心中,储存在记忆的宝库,时时引起回味。这是读的最高境界。 古诗文教学果真能有让学生读出“五味”的一天,那也是我们读透新课标,用足新教材的那一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cf146a1eb91a37f1115c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