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食物的奥秘 如果未来我们真带着地球去流浪,人类的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流浪地球》营造了一个末日环境,地球停转,地表温度骤降至零下100度,动植物都无法生存,人类数量锐减,被迫进入地下生活,其主要食品也变成了蚯蚓。如果未来我们真带着地球去流浪,人类的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条件较为良好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人类对地下空间开发充分且合理,农业技术发达,人口不多,资源较为充足,不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1. 农作物种类大幅减少。进入地下后,人类失去了阳光和土地。尽管,人类有发达的科技,可以建造温室来培育作物,但人类的空间十分有限,留给种植农作物的空间也不多,而且还要养活那么多人,所以一些产量低的农作物会严重占用空间资源,因而会被抛弃,进而使得一些食物消失,不再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此外,一些农作物生长条件较为苛刻,人类难以模拟出适宜环境或这么做成本太高,这类作物也会被抛弃。也就是说,到那时候,人类食用的农作物一定是对环境要求不高但产量高的; 2. 肉制品或将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产肉制品能量损耗严重。众所周知,人类食用的肉制品大多来自消费者,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会流失80%以上的能量,因此,生产肉制品是对能量的极大浪费。此外,肉类并非不可代替,人类完全可以从像大豆这样的农作物中获取蛋白质,而且人类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作物,使之能够生产人类需要的蛋白质,这样人类就不缺蛋白质供应了。当然,如果人类在那时的条件还不错的话,兴许能够吃上来自能够大量养殖的牲畜的肉,比如说猪肉和鸡肉,但这对于那时的人类来说多少有些“奢侈”。 3. 食品(加工后的成品)种类大幅减少。现代社会的食品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了,各种口味、形状的糖果,各种形状、颜色的包装数都数不清,同一种菜能在不同厨师的手中通过不同的方法烹饪出数不清的菜肴,各种零食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一旦进入地下,饮食这一原本丰富的文化将会变得十分单一。首先,人类能在地下建设的工厂数量不多,工厂的首要目的应该是让大多数人活下来,首先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因此不会设有工厂来把原料加工成五花八门的样子和口味。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几乎所有零食都会消失,工厂加工出来食品最多只会是经过简单的调味和其它加工,包装也会十分简洁;至于厨师烹饪的菜肴,受到食材种类以及调味品的减少,烹饪出来的菜肴种类也会相应减少,而且一些浪费食材较严重的菜将被禁止,但是出于节约食材的原则,厨师会尝试烹饪原本不会去烹饪的食材部分,从而出现新菜。 二、条件较为恶劣时 这种条件比较接近《流浪地球》原作的环境,地下资源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下,由于资源的困乏,食物种类会变得有限,因此人类对食物的要求会十分苛刻,比如: 1. 营养全面,能满足人类对各种营养的需求; 2. 产量很高,能养活非常多的人; 3. 其生长对环境的需求很低,培养成本低; 总的来说,就是高营养、高能量、易获取。这样看来,《流浪地球》中蚯蚓自然是很合适的零食的。理由如下: 1. 蛋白质含量高。蚯蚓的这一特点与大多数昆虫一样,以电影中的蚯蚓干为例,相同重量的蚯蚓干与谷物相比,蚯蚓干的蛋白质含量为大豆的1.5倍、水稻的6倍,且含人类所必须的氨基酸; 2. 能量含量高。蚯蚓富含脂肪(17%)和碳水化合物(17%),能很好地为人类提供能量; 3. 富含人体必须的一些化学物质。蚯蚓干中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以及钙、锌、锶、硒、镁、钼等微量矿物元素; 4. 养殖成本低。蚯蚓是食腐的杂食动物,可以吃无毒害的生活垃圾如剩饭、果皮、菜叶,甚至是粪便,能将垃圾中的能量再利用,养殖成本低,但显然回报很高。 看过《荒野求生》的同学应该知道,昆虫虽然“营养”,但并不怎么好吃,所以影片中的蚯蚓干是经过腌制的,尽管经某B站UP主测试,榴莲味蚯蚓干味道一般,煮的原味蚯蚓干有点令人反胃就是了。但在末日情况下,生存是最主要的,蚯蚓这种营养“实惠”的东西简直是天赐的礼物——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尽可能利用能量,养活更多的人。少量的主食,加上蚯蚓干,就能让人活下来。 当然,蚯蚓只是影片中人类采用的食品,其实,一些其它的昆虫也可以替代,比如说黄粉虫,与蚯蚓类似,也能将无害的有机垃圾中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营养,再提供给人类。 虫子固然不好吃,甚至有些让人反胃,但是其高营养、易养殖、低能量损耗的特性使得其成为末日环境中的绝佳选择。但记住,尽量不要吃原味的,更不要生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2afff8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