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习题演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习题演练 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今那么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上疏 材料二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恩荫的机会有: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 〔2〕材料三中的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后果和影响? 2、阅读以下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那么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那么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那么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那么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那么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5)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3、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那么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那么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那么其息已 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那么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那么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 1、〔1〕①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②财政危机严重;③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④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⑤官僚机构重叠,官员人数多,出现冗官局面;⑥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2〕冗官增加,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过重,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2分〕; 〔3〕皇帝:宋神宗〔1分〕;措施: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免役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2分〕 2、(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5〕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3、〔1〕现象:官员数量增加,人浮于事,形成“冗官”的弊端。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3〕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4〕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653f9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