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II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专家点评 思路一: 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第一句可立意为君子要自强不息方可强大;第二句可立意为思乡;第三句可立意为重视内在之美,或自信的品格;第四句可立意为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视野、格局不同,实现的理想价值也不同。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立志四方;第五句可立意为要敢于正视自己;第六句可立意为个人、民族、国家的自信自强。 例如,第一句和第六句的立意有共同点均是自信自强,那么考生可据此立意;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 思路二: 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并选择其中两至三句在文中合理引用,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点评】 2017年课标二卷作文题目一改传统性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在命题形式上寻求创新,让作文的命制形式更加多元,充分展现了命题人努力改变传统作文形式的创新性思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总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展现传统,拥有厚重。题目所给的六句名言分别出自于先秦、唐代、宋代、清代、民国和现代,这是一条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线性脉络,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从而引导考生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时代风尚,增强自我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周易》中的名言引导我们要拥有自信,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杜甫的名言勾起我们的思乡情怀,引导我们关注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月亮”意象;鲁迅的名言指引我们正视现实,拥有担当意识,从小处讲,担当起家国重任,从大处讲,担当起民族及国际重任。 2、把握内涵,有效阐释。题目所给的六句名言均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内蕴,在作文过程中,考生要学会从下位概念上升到上位概念的思维形态,从名言的文字背后发现精神价值,进而进行有效阐释。如《周易》中的名言主要展现了自强不息,由此可延伸出中华民族历史上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杜甫名言主要传达了思乡情怀,由此可联系传统诗词中的乡情观念,以及当下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实问题;李清照的名句着眼于淡泊情怀,逍遥心态,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观念之一;魏源的名言展现了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鲁迅和毛泽东的名言则展现了直面现实,勇于担当的精神风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发掘每个名言的内涵,进而运用联想思维,让传统情怀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 3、明确要求,有效勾连。作文题目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拥有勾连意识,找寻某两三句名言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多种关系的形式,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相反关系,递进关系等,进而在两三句名言之间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如,《周易》和毛泽东的名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信自强;李清照和魏源的名言构成了相反关系,一个是兼济天下,一个是隐逸情怀,这样组合起来就是中国传统文人“儒道互补”的生存观念。同样,三个名言也可以相互勾连,如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 4、运用素材,有效论证。这道作文题目很容易写成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擅长运用名人事例以及典型的历史素材,特别是思想素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中展现自己的观点,努力实现有理有据。 总体而言,这道作文题目将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当下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完美结合,有助于引导考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情感,同时能够激发考生的写作思维,因为六句名言组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为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空间和思维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d9c48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