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天人合一:人生追求的理想意境

时间:2023-01-14 18:36: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天人合一:人生追求的理想意境

在中国古代,那些先贤们无论政治理念多么相悖对立,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却是如此一致,构成了东方文明的核心。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把天人合一作为心灵和思想的归宿。多少贤者志士、骚人墨客注重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感应,是风掠水面在人的心灵中产生的感性交融,是对自然景象难以言传的顿悟,是士大夫精神世界唯一的寄托,构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般情景交融的人生意境。

 首先,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人文理想。正是在华夏文化的山水意境里,涵养着封建知识分子清晰的人格,自然风光在抚慰知识分子的心灵同时,也与他们的心灵开始无尽的沟通。辉煌的唐诗宋词的诞生,正是由于有中华大地秀美的山水孕育,所以我们说,李白离不开山水,山水也离不开李白,这是一种天造地设的完美的结合。

 封建士大夫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无论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总是兴怀有寄,投射自己的主观情绪于山水的形脉之中,《兰亭集序》产生于一次文士宴游活动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诞生于茂林修竹,清流击湍之中,保留了山水最真切的神韵。

 中国文化的脉动,与中华山水的变迁流荡紧密相连。天人合一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自然的物态风华影响了人自身的人格塑造。而大自然也一次又一次接受了那些饱含无奈的心灵,使他们的眼光自觉地将自然景象加以赏识和审美,提升为一种山水文明。  其次,封建士大夫的社会理想,总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境界。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是表达了这样一种社会理想,一种天人合一的乌托邦。在他们的眼里,社会理想就是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其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心景交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都是这样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 第三,放情山水,归隐山林,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治疗心灵创伤的唯一良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也,表露了士大夫与山水相嬉的矫态。《岳阳楼记》则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最后在自然恢弘的背景感召下,提升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便是自然山水与文士心灵之间碰撞出来的灿烂火花。正直志士的被贬,非但不表示他们被历史否定,反而从历史层面上更加深化了他们的人格价值。

 苏轼是幸运的,在故国赤壁的重游中,他的被贬情绪上升为对天人合一的认同,于是他的心灵在波涛依然的三国故地归于宁静,消除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忧虑,凝积成了他豁达的人生观,这正是赤壁山水在他心灵上一个显性的投影。 主客观参照,使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界限、角色的高贵与低贱被打破,因而让他更加有意识地皈依自然。

 第四,天人合一铸就了中国人传统的人生观,也成为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最好诠释。华夏哲学的天人合一、心景交融,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在认同,人的心灵与自然相互渗透。

1




所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把有限的生命置于无限的自然之中,才能消除对生命消泯的恐惧,才能获得精神的慰藉,才能理解生命永恒的意义;而生命的归去,变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 在当今动荡剧变的时代中,如何去重温古代先贤的思想,保持与大自然默契的感觉,显得更加重要。在自然中学会心景交融,直至体验自己是其中一部分,体验宇宙的宁静、智慧和秩序。看看天空,想一想你可能看不到,但却知道它们存在的星星和所有其他星球。像它们一样,你在这个广阔的宇宙中也有自己的位置,你开始有一种将它作为心灵家园的归属感。  大地和晴空织上了人的思想纤维,人的思想和宇宙的思想合而为一。繁星的诗歌只能在心灵与心灵相会的沉寂中,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中去解析。在那里,无限在有限的额头上留下亲吻;在那里,心灵的旋律与自然的天籁构成雄伟的协奏曲,令我们激动不已。这便是东方诗人泰戈尔给我们描述的心灵与自然密切交融的一种境地,这与中国古代先贤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谋而合。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dfaaec4afe04a1b071de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