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还是“岂敢”

时间:2022-08-30 02:17: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是岂敢

作者:李凌会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03

摘要: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多次考查 ”“ ”“”“等词语在诗句中的语境义理解。教学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对这类词语的解读缺乏正确认识,以致影响句意及诗歌情感的解读。这种语言现象,其实为古诗词中正反同词在具体语境下的词义解读,有其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古诗词;正反同词;词义理解

《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其中字,若按正常义理解,句子是一般性的疑问句,不能表达刘兰芝鲜明的情感态度。其实这里的岂敢、怎敢意,句子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诗意为行事都顺着婆婆的意思,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啊?这就明确表达了刘兰芝尊重婆婆、不敢自作主张的鲜明态度。

诗词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之句,句中即是岂可、哪可之意,正是这可堪二字,使全句成为强烈的反问句,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之情。鲁迅先生在纪念左联五烈士时,曾写下一首小诗,其中有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之句,其中的字,若解释为忍心,显然违背诗人情感,只有解读为岂忍、怎忍,才能强烈地表达鲁迅对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心情。正因为不忍看到革命青年被害,才激起仇恨,怒向刀丛觅小,显示强烈的战斗精神。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之句,句中也是岂肯、怎肯之意,表达诗人虽暮年体衰,仍不肯惜身,愿为朝廷献出一切的心志。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几个词在句中作反向解读时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词语本身在句中表示反问或暗含反问的语气,答在问中,观点鲜明,情感强烈。二是这些词若按正常词义解读,违背诗意或诗人情感,只有作反向解读才符合诗意。三是这些词翻译时均应在词前加”“怎么”“哪里等表反问语气的词语,明确表明诗句中的主体不愿做某事。这正是古汉语中的正反同词现象。正反同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是指词语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具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义项。为什么会产生正反同词的现象呢?社会生活中现实现象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而词义对这一现象的反应具有模糊性,当词义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就可能向相反方向延伸,形成正反同词。诗词中的正反同词现象是古汉语正反同词的一个特例,是在诗句字数、格律、语气等因素的影响下,词语原义已不能满足诗意表达需要,使得词义向相反方向延伸,形成诗句中的正反同词。

近几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对这一知识点也屡有涉及。2010年安徽卷考查杜甫的《岁暮》,其中有济时敢惜死,寂寞壮心惊之句,并考查其中包含的诗人的感慨。这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bb8b1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