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古代书法执笔初探》

时间:2023-04-26 22:36: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沙孟海《古代书法执笔初探》

沙孟海《古代书法执笔初探》

闻是书画 2019-01-23 20:23:00

毛笔的执笔方法,自古以来层出不穷,较有名的有“单钩”、“双钩”、“两指法”、“三指法”、“四指争力法”等。但是,虽然说“把笔无定法”(苏轼语),但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拨镫法”逐渐被奉为经典,成为我们今天通用的执笔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什么是“拨镫法”?

“拨镫法”又叫“五字执笔法”。它据说由唐朝陆希声所传,包括“擫(yè)、押(yā)、钩、格、抵”五个动作。宋陈宾《桃园手听》、计有功《唐诗纪事》均称此法为“拨镫法”,南唐后主李煜对此有过较详细的介绍。

①擫:拇指按压(《说文》:“擫,一指按也”)。大拇指出力,上节指肚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般。后主李煜说:“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②押:食指约束(亦作“压”,约束、管束之意,《集韵》:“押,一曰拘束”)。食指出力,第一指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拇指内外相当,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李后主说:“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

③钩:中指钩束。中指出力,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外侧。李后主说:“勾中指著指尖勾笔,令向下。”

④格:无名指挡住(《荀子》:“格者不含”)。无名指出力,指甲肉连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有挡住且用力往外推之意。李后主说:“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中指与无名指,“钩”来“格”挡,犹如两军对垒。古人称之为“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抵”);中指勾笔,名指拒定”(“拒”)。


抵:小指托着。小指用力,附托于无名指之下,给它加一把劲,联合抗衡(中指最强壮,无名指细短柔弱,力量小,不能单独挡住或外推中指的“钩”)中指的“钩”。

“拨镫法”的使用要点

“拨镫法”执笔时的使用要点,通常被概括为这么五个方面: ①指实。手指执笔要实实在在,松紧适度,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握笔太紧,运转不灵(旧说王羲之少时练字,其父在身后偷拔先行官不脱,实为误传。);太松,使不上劲。骑自行车时手的力量松紧变化可做参照,以收稳实而灵活之效。

②掌虚。掌心虚空,肌肉放松,避免手指和腕部僵硬,不利行笔。可以想象着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明彭大翼说:“用笔之法,指实则用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宜。”(《山堂肆考》)

③掌竖。手掌竖起来,以笔直锋正,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会导致笔管歪斜,形成偏锋。

④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腕平则力量传递灵活有力。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

⑤管直,笔管纸面垂直,易保持中锋,使点画圆润饱满。 “拨镫法”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就字面意思来看,“镫”是“马镫”,“拨”是一种反复来回的动作。“拨镫”是指双脚(古人将控制马头的缰绳系于左右两脚蹬,以腾出双手来拿武器,据说这是军事史上的重大变革)前后左右拨动,令战马纵横进退,听从指挥。“镫”也可作“灯”,这样“拨镫”也可指拨动灯芯,喻手指拨动笔杆。

将“五字执笔法”称为“拨镫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执笔时,五指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使笔锋上下左右稳健灵活地运动的特点。

“拨镫法”为什么会成为今天最流行的经典执笔方法?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名人效应。

“拨镫法”虽系唐代陆希声所传,但据说它是“书圣”王羲之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c5cd40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