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辨 缺 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黄源深 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 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 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 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 觉得无话可说; 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 却一片混沌, 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 为缺少论文而发愁, 感到文章难写, 立论不易, 不得已而去编写练习手册来凑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 我们不妨称之为/ 思辨的缺席0。学外语出身的人, 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 思辨缺席症0。 这种病症的危害很大。染有此疾者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不善于说理和辩驳, 口笔头表达直接受到影响, 论辩时不免居于下风, 写文章断难出现佳作。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缺乏思辨能力, 遇到科研中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时, 往往难以通过分析、比较、综合, 作出判断, 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去解决问题。因此, 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人的素质, 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外语系的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使然。学习外语从基础阶段起就需要大量的记忆与背诵, 包括背单词、背短语、背句型, 乃至背整篇文章, 久而久之, 记忆力受到了锻炼, 就像网球运动的右手往往特别粗一样,外语系学生的记忆力一般特别强, 一篇短文读上几遍便能一字不漏复述者, 不在少数。但与此同时,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却因为长期弃置不用无形中被削弱了, 因此一与人争论便感到语塞的, 也并不鲜见。 其次是由于教学方法上的偏执。不少教师也许是出于语言工作者的天性, 在教学上往往重语言轻内容, 重模仿轻创造。无论是课堂上的口头表达, 还是课后的书面写作, 教师对学生语言的准确性特别关注。语法错误、搭配不当、用词欠妥等等, 一一受到高度监视, 学生的任何闪失, 都难逃教师的火眼金睛。然而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方面, 即对语言所表达的容是否符合逻辑, 论述是否切中要害, 思想是否具有创意, 却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结果那些语言表达不错, 而内容一般, 甚至客里空的文章, 往往可得高分, 而内容还比较丰富, 也显示了一定创造性但语言上有些毛病的篇什, 常常因为那些显眼的语言错误而被贬得很低。这种倾向无疑进一步鼓励学生偏重语言而忽视内容, 忽视创造性思维, 其后果不言自明。与此同时, 在大量的语言练习, 尤其是口头练习中, 往往注重模仿, 注重复现, 而轻视在模仿基础上的创造。在练习形式上, 替代型、复述型、浅层次的对话型居多, 而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讨论, 特别是那些易于激发思辨的seminar却很少, 从而客观上使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长期处于呆滞, 乃至半休眠状态。 最后, 还应归结于学习方法不当。外语是一门费时费力的学科, 需要学习者付出全部的精力, 结果却往往使他无暇顾及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吸收, 甚至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幽闭在狭小的语言模块里。不少学生在四年的学子生涯中, 一心研读外文, 很少旁顾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 几乎不读理论书。其结果, 知识面窄, 思考能力差, 更无法从多种知识的交融中, 爆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要根除这种/ 思辨缺席症0似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病症的存在, 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是不可能下大决心去疗救的。现在的情况是, 不少人可能认为外语学习者大多不善于思辨是天经地义的, 外语系的教师论著大大少于中文系、历史系、国际政治系的教师也是理所当然的, 丝毫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为此, 把人们从半麻木的意识中唤醒是当务之急。 其次, 有必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增设有助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外语辩论课、时事和社会问题外语讨论课等课程, 同时加大选修课的力度, 把学生从狭隘的纯语言视野中解放出来, 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需要理性思考的文化、教育、哲学等其他领域, 扩大思维空间, 强化思辨能力。 第三, 改革外语教学方法, 在强调语言学习需要记忆、模仿、复现的同时, 应当注重活跃学生的思维, 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 尤其是高年级) 多采用讨论式教学, 鼓励不同意见的交锋, 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在高年级教学中, 加强围绕一个富有挑战性题目的短论文写作, 选修课的考核尽量采用撰写短论文的方式。在评估学生的外语成绩时, 除了注意语言的正确性和流畅度之外, 还应当注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独创性。 最后, 改进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学习的宏观视野, 谨防自我幽闭。他们的目光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语上, 而应当同时扫向其他更广阔的相关学科领域, 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暂时看来这会占去一些学习外语的时间, 但从长远考虑, 它既有助于外语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 无论怎么说都是合算的, 更何况大学教育说到底毕竟是素质教育。 此外, 还应当有计划地看些理论著作, 以充实自己思辨的燃料。 时代已经露出21 世纪的微光。新世纪中,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一场人才的较量和竞争。人才的高素质是致胜的根本, 而长于思考, 善于创造又是其中的首要素质。因此就外语人才的培养而言, 根除/思辨缺席0的顽症,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 通讯地址: 200062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 应当竭力在每一件事物中看到别人还没有看到和别人还没有研究的东西。 ) ) ) [ 德] 利希顿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35897202768e9951e738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