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全解(2)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全解 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知道。形容名望极大。 损失: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 殿堂:指宫殿、庙宇等高大建筑物。 漫游:不受拘束,随意游玩。 饱览:尽情地观看,看不够。饱,足足地、充分地。览,看。充分地观看。 瑰宝:珍奇的宝物。特别珍贵的东西。 西洋:泛指欧、美各国。 先秦:即秦统一中国以前,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期,为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距离清朝2000多年。 估计:量,读“liang ”,推算、计算的意思。 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象征: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 有如:好像,仿佛。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 学习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文重点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14937e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d.html